脑震荡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蒙两国之间的交通安全文明使者记内蒙古
TUhjnbcbe - 2023/2/10 7:36:00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m.39.net/pf/a_4512724.html

中国日报北京5月24电“我们这里有多家企业,中蒙车辆台,每天出入境流量达到辆次。县级公路.4公里,其中城镇道路23.6公里,输港公路10公里,牧区嘎查20.5公里,省道84.5公里。”说到口岸的基本交通状况,斯日古楞如数家珍。

斯日古楞,今年49岁,从事公安交管工作22年,在甘其毛都工作10年。

“甘其毛都翻译过来是一棵树的意思,我也是一棵树,已经在这里扎根,所以我是甘其毛都人。”斯日古楞经常这么说。

“让中蒙两国司乘人员都平安回家,是我最大的心愿”,斯日古楞的话语总是朴实中浸透着力量。

甘其毛都口岸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是目前国内对外开放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

甘其毛都口岸地处半干旱草原之中、自然环境差,沙尘天气较多,昼夜温差达20多度,全年的风力几乎都在6-10级,当地牧民流传着一句话: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斯日古楞说:“晴天一身灰,风天满嘴煤。”这是他和同事们每天执勤的真实写照。

据统计,每天通过甘其毛都口岸的货运车辆近两千辆,主要运输煤炭铜精粉等矿产品,驾驶货运车辆的驾驶员90%以上是蒙古国司机,由于语言和风俗习惯、法律法规上的差异,如不进行有序管理极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或打架斗殴现象,甚至引发民族矛盾、国际纠纷。

如何管理服务好中蒙两国的司机,斯日古楞说:他的诀窍是交流沟通。凭借语言优势,“赛白奴(蒙古语你好)!”成了他的口头禅,逢车必招手,见人必打招呼成了他的常规动作。

“大嗓门”是口岸上中蒙两国司乘人员对斯日古楞的最深印象。对乱停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超速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斯日古楞进行喊话劝导。就这样,每天喊话的次数多达上千次。从口岸到货场10公里,斯日古楞一天下来得走三个来回近60公里。

“在这地方工作太费鞋,平均一个半月就得换一双鞋、一个星期就得一双袜子。”斯日古楞介绍。

由于长年累月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煤灰、粉尘严重侵蚀着斯日古楞的呼吸系统,年做了鼻、喉、肺联合手术,从此斯日古楞丧失了嗅觉。

在口岸工作10年,斯日古楞和很多外籍司机成了朋友。蒙古国司机巴亚尔赛恒就是其中的一位,谈到斯日古楞,巴亚尔赛恒竖起大拇指连说“赛因察戈答(蒙古语好警察)!”。他们相识相交缘于一次纠正交通违法行为,巴亚尔赛恒由于开车插队,造成车辆拥堵,其他民警到现场执法,因语言不通,造成误会,巴亚尔赛恒情绪激动,其他蒙古国司乘人员也跟着起哄,场面几近失控。斯日古楞到达现场后,首先用蒙语安抚巴亚尔赛恒情绪,并要求其他司乘人员回到各自车辆,然后对巴亚尔赛恒讲明口岸通行原则及中方法规,最终巴亚尔赛恒握手认错,再后来接触多了,慢慢地两个人成了朋友。现在巴亚尔赛恒已经成了蒙古国兼职特邀交通安全劝导员,协助口岸交警管理交通秩序。

很多中国司机也把斯日古楞当作知心人,遇见与蒙方司机沟通不畅时,就主动找斯日古楞当翻译,他也是热心帮忙,在中蒙司乘人员间架起了友谊的的桥梁。

斯日古楞说,目前他正在协调筹建中蒙驾驶人联谊协调机制,调动各方力量自管自治积极性,构建共享共治的口岸交通安全管理的新格局。

“干工作一定要带着感情,你把他们当亲人,他们就把你当亲人。”对待工作斯日古楞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斯日古楞是蒙古族,“我是牧民的儿子”,这句话经常挂在斯日古楞的嘴边,“我的根在草原”这首歌是斯日古楞最爱哼唱的草原歌曲。

除了做好口岸交管工作外,斯日古楞还有一项工作是交通安全宣传。

在甘其毛都国际学校,孩子们特别喜欢斯日古楞,亲切地叫他“黑脸叔叔”。

每次到学校来,斯日古楞都要和孩子们用蒙汉双语进行互动,用纸箱板画上信号灯,用白灰在地上画上斑马线让孩子识别体验。“咱这儿条件差,不像城里设施齐全,可是交通安全教育这一课咱不能落下。”

甘其毛都镇辖区平方公里,共有5个嘎查、农牧户户,农牧人口人,牧民们居住分散,近的几十里,远的上百里。为了让牧民了解交通安全法规和出行安全常识,他几乎跑遍了每一个牧民家庭,同他们用蒙语唠家常、话安全,并留下宣传资料和手机联系号码,反复叮嘱牧民有事就打电话。

结合当地扶贫工作,斯日古楞主动参与5户贫困户帮扶工作,组织开展“结对认亲”活动,通过安排务工、协助开设牧家游等形式,目前已全部实现脱贫。

图古日格嘎查书记额尔登贺希格说,斯日古楞干工作认真、踏实,处处为我们农牧民着想。

“安全就是赚钱”这是斯日古楞送给运输车辆的“安全经”。

从甘其毛都到海流图的多公里路段,是S省道运煤专线的主动脉,遇到雨雪天气,路面结冰,常有车辆侧滑翻车,造成事故。斯日古楞主动与各车队联系,建立“警企联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蒙两国之间的交通安全文明使者记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