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活动对话考古学者,上林湖越窑南宋官窑
TUhjnbcbe - 2021/9/27 20:00:00

唐代越窑秘色瓷八棱瓶

南宋官窑青瓷花口壶

世界瓷器源于中国,中国瓷器源于浙江。

东汉晚期,最早的瓷器:青瓷,在浙江宁绍平原一带烧制成功。越窑在东汉至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其青碧透亮的釉色对后世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巅峰时期的秘色瓷更为它镀上一层传奇色彩。它像陶瓷界的一代宗师,功成身退后,留下世人念念不忘的“月染春水”与“千峰翠色”。

而中国瓷器艺术在宋代达到巅峰。国人的审美追求是一种意境的表达,而将这种自然风韵之美发挥到了极致的,就是宋瓷。南宋官窑瓷器则达到了古代青瓷的最高境界,后世至今无法超越。

这个夏天,我们在南宋官窑博物馆和上林湖越窑遗址与中国青瓷历史上最为迷人灿烂的两个时期相逢。在南宋官窑博物馆,我们在博物馆老师带领下,走读窑址,亲手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体验宋代擂茶的制作,在上林湖越窑遗址,跟着考古专家郑建明老师和上林湖越窑工作站站长谢纯龙老师探源秘色瓷、解密窑址考古,观摩古瓷修复。

夏令营亮点

1、走读两处南宋官窑遗址,了解南宋时的制瓷工艺,领略南宋官窑“为世所珍”的独特之美。

2、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亲自制作宋代擂茶。

3、寻访上林湖越窑遗址,如何听懂文物说的话?听考古专家解密窑址考古与文物那些事儿。

4、认识古代瓷器的修复技艺——锔瓷,观摩古瓷修复,体会重塑历史或人为造成的缺憾。

5、探访南宋德寿宫遗址考古工地,见证城市遗址考古现场,对话考古人,返回历史的深处。

行程详情

南宋官窑遗址走读—釉色莹澈,为世所珍

郊坛下官窑遗址

南宋官窑郊坛下龙窑遗址

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

南宋官窑据载有两处,分别是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其中郊坛下窑址发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南宋官窑博物馆就是以郊坛下窑址为基础建成的。而年发掘的老虎洞窑址,已被认定为修内司官窑的所在,并在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走在南宋皇室的制瓷作坊里,当素烧炉、练泥池、晾坯场、排水沟等一一呈现在你的面前时,仿佛依稀还能听到八百年前轱辘车的转动声。

宋人制瓷场景

此次游学,就以郊坛下窑址-梵天寺经幢-老虎洞窑址的走读线路为开端。沿着石径在山中行走,林中寂静无人,旷地上,有裸露的地基、青砖的痕迹。那是八百年前的龙窑、澄泥池、陶车坑、素烧炉……恍惚间,人声,牛哞,投柴入窑的烈焰劈啪声,在静静的小山谷热闹地回荡。而凤凰山与乌龟山的郁郁葱葱,八卦田的清澈透亮,与官窑青瓷的青色是如此和谐。

上林湖越窑遗址探秘—千峰翠色

上林湖越窑遗址

古越有湖名上林,湖畔有窑称越窑。越窑青瓷以釉色取胜,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出其层山叠翠的青。“茶圣”陆羽的评论更让人心生向往,他称赞越窑釉色如冰似玉,更衬茶汤色绿,称茶器乃越州为上。第二天,往上林湖,走进这清澈碧绿。

荷花芯窑址和后司岙窑址

文明碎片,亦是千年遗珍

上林湖遗址群共有多处青瓷窑址,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分布于湖光山色之间。其中,荷花芯窑址是首次对唐宋时期越窑遗址进行的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了丰富的作坊遗迹现象,揭示了唐宋时期越窑的窑场布局、制作工艺流程以及窑业生产与管理等重要信息。

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秘色瓷

五代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秘色瓷

而后司岙窑址是上林湖越窑遗址的最核心位置。从历年来调查的情况来看,产品中秘色瓷比例高、质量精、种类丰富,是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最主要烧造地。秘色瓷怕是中国瓷器上最神秘的瓷器了。这次,我们将有幸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项目领队郑建明先生及上林湖越窑工作站站长谢纯龙先生的带领下,走访荷花芯和后司岙窑址,寻源秘色瓷。

瓷器修复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让外界世人又重新看到了这个有着特殊生命体验的职业——文物修复师。观摩古瓷修复,也是本次行程之一。近距离观摩瓷的纹理、触感和独特的器型特点,纵然只是一片残缺的瓷片,穿越千百年的时光,与我们遇见,也是独特的体验。

寻访南宋德寿宫考古工地

德寿宫位置示意

多年前的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年),宋高宗赵构传位给他的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己则退居德寿宫,做起“太上皇”。多年后的杭州南宋官窑博博物馆,馆藏有一款带“德寿”二字的瓷片。德寿宫与南宋官窑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个中曲折留待大家亲临考古现场去发现。

行程最后一天,我们前往现在正在进行发掘工作的南宋德寿宫遗址考古工地,探访这座史料中记载的传奇宫殿,见证最新的考古发现,对话考古专家梁宝华先生,看看考古工作究竟有什么魅力,竟让这位学者30年来风吹日晒也甘之如饴。

陶艺体验-制作一件属于你的作品

陶艺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至今,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对美的追求。当陶土在手中不断变换形态,创作的灵感也由此迸发。每一件陶艺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纹饰、颜色,都将是创作者个性的彰显。

来自陶艺体验者的作品

陶艺体验

在南宋官窑博物馆的陶艺中心,专业陶艺老师将带领大家走上陶艺创作的道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掌握了控制陶土的技艺之后,作品最终呈现出什么模样,就需要大家融合游学中对于陶瓷文化的领悟了。不同的个体特性,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审美追求,终将诞生独一无二的陶艺作品,这也将成为此次游学营中收获的最好纪念品。

古法擂茶体验-宋代夏季饮品制作

茶的用料和工具

我们现代人熟识的饮茶方式,大多采用冲泡的方法。而在茶叶被发现到成为开门七件事的漫长历程,出现过多种饮用方式。其中在宋代,出现了“擂茶”一说。宋代耐得翁的《都城纪胜·茶坊》中提到“冬天兼卖擂茶”。关于擂茶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另一种说法是与汉朝将*马援有关。

往期擂茶活动

这种独特的饮茶方式不仅在史料中有记载,也仍然传承至今。而我们将尝试制作一份传统擂茶。选用温和,没有刺激性味道的大米与绿茶为主料,加入花生和芝麻提香,还可以根据喜好配上一点点生姜与艾草。加工的方式和次序很有讲究,不妨届时同往一探究竟。

访古瓷,吃古茶,与古为徒,想来该是乐事。

开营研学礼包

PS:参加青瓷研学营的小伙伴,都可以把开营研学礼包带回家!

考古夏令营部分讲师介绍

郑建明

考古专业博士、后司岙秘色瓷考古发掘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郑建明老师长期从事野外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过越窑、龙泉窑、婺州窑、瓯窑、德清窑及各个时期的原始瓷窑址调查与发掘工作。近几年主要承担国家文物局越窑五年考古工作规划的实施以及指南针计划“瓷之源”课题研究,探索中国瓷器起源问题,先后发现多个节点性窑址,将中国瓷器的烧造历史上溯至夏代,同时初步建立从夏商至秦汉时期中国瓷器起源的完整发展过程。

谢纯龙

慈溪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林湖越窑工作站站长

梁宝华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谢雨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博专业硕士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保管部文化讲师

*友斌

毕业于中国青瓷学院

国家艺术基金“龙泉青瓷艺术创新人才”

杭州市科普辅导员

陈一帆

毕业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非遗保护与管理专业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展教部文化讲师

游学营带队领队老师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展教部董思慧、唐妍

行程速览

活动排期

7月19日-7月21日

6组家庭成团,12组家庭封团

Day1(7月19日周四)

上午:开营仪式,

南宋官窑窑址走读,郊坛下遗址-老虎洞遗址

下午:陶瓷微课堂:《锔瓷那些事儿》

陶艺动手体验(自己制作的作品可寄走)

地点:南宋官窑博物馆

Day2(7月20日周五)

上午:杭州出发前往浙江省考古所上林湖工作站、越窑研究中心

对话考古家,越窑青瓷考古课堂,专家解读秘色瓷,古瓷修复学习体验

下午:秘色瓷探源,考古专家带领探访上林湖越窑窑址

结束后返回杭州

地点:上林湖越窑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林湖工作站、上林湖越窑博物馆

Day3(7月21日周六)

上午:南宋德寿宫遗址考古工地探访,对话资深考古人,当一回考古小记者

下午:回到南宋官窑博物馆,《脂麻白土须盆研》文化课堂、宋代擂茶制作体验、结营仪式

地点:南宋德寿宫遗址考古工地、南宋官窑博物馆

备注:以上行程仅供参考。以出发前行程为准;在不减少行程内容的情况下,会视天气、交通等因素对具体行程进行适当调整。

★招募对象:9周岁以上中小学生及亲子家庭

★年龄和身体条件:符合年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心脏病、高血压、癫痫病等不宜参加活动的疾病。

★亲子家庭可安排住宿,学生单独报名参与活动不安排外宿

活动联合组织方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上林湖越窑工作站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艺旅文化

费用说明

元/人

(大人小孩同价)

费用包含

中餐:行程内3顿中餐

交通:行程中的公共大巴交通费用

门票:行程中去到的景点费用

体验:所涉及的定制活动体验、耗材费用

讲解:专家讲师讲解费用

专业领队:行程内的领队、带教老师

保险:正规旅行出行保险

礼包:研学大礼包一份

组织费、物资材料费、特色活动费、水费

费用不含

往返杭州大交通费用

早餐及晚餐费用

酒店住宿

(如外地家庭参加,有需要酒店住宿协助的请联系工作人员)

游学过程中其他个人消费

报名方式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进入报名链接

版权说明:本文的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若侵犯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后台删除,有劳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活动对话考古学者,上林湖越窑南宋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