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油坊,石磨,钢丝面
TUhjnbcbe - 2021/2/6 15:22:00

《草根文化园》原创,汇聚全国文艺爱好者

油坊,石磨,钢丝面

文/贾志强

“木匠不识字,识的一房字”这是家乡老木匠们常说的一句话。在跟随家父学木工时,父亲讲过这么一段故事。

说他学徒盖村集体的油坊时,有一位没上过学的木匠大师傅在做工过程中,给木头上做记号写“下”字时,剩下-“、”不知往那写了,愣住了,管它的哩,我认的就行了,写了个上不上,下不下(上字反写),到收工时,大伙一看,问“大师傅那个字怎么念”,“哎,我知道就行了”大家哈哈一笑,弄出了一个大笑话!

小时候,常听奶奶讲,爷爷在此油坊干苦力活的情景。由于当时还是大集体时期。一般人家能吃个玉米糠窝窝就不错了。地里产量不高,产下的胡麻,*芥,豆类等一率都归油坊榨油。有的生榨,有的炒熟榨,还有的蒸熟榨。火侯也不同,有的出油多,有的出油少。由执掌人员段聚民和段向民二兄弟掌握。而榨油又不同现在的机器省工省力,而是地下挖一个大洞,里面放口大缸,上面再放一个架子,架子中间全是枣木楔子,楔子之间有个放油料袋子的地方!根据缸口面积的大小、楔子的多少、长短的不同,两旁安有个出油的口子。油坊也不是每天开榨,积赞的油料多了,才开榨一次,听说有时候还用芝麻榨香油。

记的有一回冬天,开榨豆油,让我爷爷去打楔,中午不回家,带点窝窝头当干粮。那时我还小,跟着大开了眼界。一进门,气雾满家,坑上坐着两位老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戏问我是谁家小孩,多大了。羞的我满脸通红,就往爷爷身后转,不敢见人。任由他们大人啦呱着这几天所见所闻新鲜事,我则东玩西耍,不是捣乱就是灰害。一会儿拉风箱,一会儿拿小铲满地撒灰。坑上二老见状:“这灰娃娃,再顽皮打厾蛋呀”。稍微收敛一会儿,又开始撒欢了。

停火了,-开大笼,满是半生不熟的*小豆。抓一把就吃,啊呀!又涩又苦,生豆气太重!据说蒸的太熟出油率就不高了。我十分的好奇。大人们的事,不骂我就好。给我吃豆,让我听话:“别太顽了,跑远了就见不着爸妈,把你喂了狼”!吓死我了,一动也不敢动,眼却-眨一眨看着他们做事。只见二老将半生不熟的豆子拿布包起来,分成几份。一个个如小地雷一般,直到放凉。小心地将布包放在楔子之间的空间里,楔子好长那,一只通到缸子里,外露一尺四五,安放整理好布包后,只见爷爷和另一个伙伴,各拿一个长把大锤,从两边一个个如倒蒜一般挥向携子顶端。啪,啪,啪,越打越紧。楔子与楔子之间明拉拉的油花花,如春雨般流进缸里。打了正面打反面,就是松了把布包反过头,变个样枷里去再打,往复循环。

打了再打,榨了再榨,缸里放着一个小钢勺,每榨一次,不管榨出的油多与少,二位段老闆要看一看出油率多与少,也防止外溅!清粼粼的油花花,由大缸进入小缸,实在少的可怜。

走进一看,那楔子有三尺长,一乍宽(约15厘米),大头最厚的地方也就10厘米左右。尖的地方朝下,外露-多半,打到底了则正好外露一半,则楔子与楔子拼尽。一排有十多个楔子,在一个架子中间前后固定,只能左右枷紧。不论支架还是携子,从不与缸子挨边,否则,缸子易碎,前功尽弃。

那时候的爷爷只有四五十岁,可看上去比现在的百岁老人还老呢。脸上的皱纹,手上的老茧,吃不好,穿不暖。那时的人诚实可靠,不会耍滑头,有八分的力,使十分的劲。

记忆中的油坊也不知尽利了多少岁月!一九八零年以后单干了说停就停!三间瓦房也因当街挖出了一段古地道,年久失修,进而倒塌。成了人们记忆中的一段历史......

小时候的记忆中还有一排磨坊,由贾红旺老人执掌多年,一直到一九八零年单干后自开自作。那时的磨坊最显眼的就是那盘大石磨,好壮威那!直径有五六米之大。上下两片,厚约25厘米左右,下盘是固定的,只有上盘转动。半空吊着一个大斗子,下面有个小插板,正对着石磨上的圆孔。

由于那个阶段小麦也不多,石磨主要以磨高粱、玉米为主。石磨下面有个活动的大筛子,三面有边,一面没有。象小簸箕一般,长1米5左右,宽约80厘米,前后晃动。磨下的渣子反复倒进斗子再磨。一直到磨下的渣子几乎没有面粉为止。那时磨出来的不管是高粱面还是玉米面,蒸出来的也不管是鱼鱼还是窝窝头,都特别的香气四飘!美味可口。

当年一进磨坊门背后,有一台不起眼的小机器----河捞床。四条腿架着一根二尺左右长,20厘米左右的圆管子,上面-头有个进料口。侧面还有个10厘米大的圆轮子,而另-头按着一个小出料头。密密麻麻有好多眼儿。不过,这台机器在当时来说,-用就倒霉。为啥?据担浆水老人白红宝的话说,又有饭吃了。死人了呗!因为在出殃的前一天晚上,一般都要接人主家,即死者的姥娘,舅舅,表兄弟们。吃完晚饭后等人静夜深,过了午夜后送行前要吃送纸河捞。因那时一来白面少,二来没挂面。这河捞面则由高粱面配少许白面,或二比一的比例,用河捞机压制加工而成。加工之时,将面粉搅拌均匀。加少许水,捏成棒状。塞入河捞床喇叭状的进料口里面一挤压,一条条的河捞面就压出来了。

那时的一碗酸咸汤河捞面搭配少许山药丝丝,哎呀!想起来好比如今的山珍海味还好吃哩!坐席也就不过六六席,即六个碗,六盘菜,剩下油糕,馍馍包圆!六个碗有甚呢!即烧豆腐,烧猪肉,水汆丸,猪排骨,烧酥肉,油炸糕。六个菜,即花生米,土豆丝,海带丝,腐竹丝,鸡蛋,猪头肉。不过那时一桌只坐八个人,四张长板凳,一张大方桌。

那两盘石磨片据说是在此磨坊修建之前,由于电力紧缺,神山人依山傍水,在村南、村北各建一座水磨,(父亲十六岁时与段福恒参与建造,父亲活着的话今年74岁)村北的规模小点。旧址在今哈巴彦(地名)地头。而村南的则规模大点。旧址还比较显眼完好,在神山三村与四村的交界处。当时的这两盘石磨据说是有一位叫如如(化名)的老人带领大家,从选石到加工耗时四十九天而成!昼夜加班。工期紧张,十分艰难。

旧时的瓦房已面目全非了,如今建起了圆梦舞台。旧时的院落泥泞不平,现在硬化了场地,安上了健身器材,村民们农闲时载歌载舞,农忙时在场地上脱粒打粮。四面的围墙不见了,每周四上午成了三村五地赶集的地方,热闹非凡。

本期编辑:仲阁

作者简介

贾志强:小名---肉莫,网名---阳光下的绿色,年生,山西省原平市神山三村人。自幼家贫,吃苦耐劳,灾难接连不断,酷爱文学,业余时间喜欢写作撰文,现居南京,在万德集团公司任职。

草根文化园caogenwenhuayuan

本平台属于公益平台,致力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文学创作!

《草根文化园》,百姓们

1
查看完整版本: 油坊,石磨,钢丝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