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恒水。人民日报社主任编辑,哈尔滨市文史馆研究员,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凤凰网黑龙江频道高级论坛评论员。著作有黑龙江书画名家,黑龙江流域民族历史入主中原等。
李衡水老师近照
以下将以第一人称“我”播读!
晨曦慢慢地穿透黑暗的天幕,朝阳羞怯的露出火红地笑脸,一缕霞光照得我睁开朦胧的睡眼,顺手拿起枕边的书《江南古镇》。古镇深厚感人的历史让我联想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康金井。
康金井在哈尔滨市北部六十公里处,隶属呼兰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人口8万。就是这样一个小城镇,到今年为止,载入史册已经年。
小镇的特点是,在镇中心的广场周边,有八条道路呈放射线型通向八个方向。繁华商铺及民居均匀地散布于广场周边和八条道路的两侧,人们管这八条路叫八卦街。围绕着小镇还有一圈壕沟,五十年代的时候还有二米多宽一米多深。
康金井在年以前不叫康金井,叫太平山。康金井三个字,则是由距离太平山北边八里地的清朝官屯,康家井演变而来。
我从零散冗杂的古籍中,根据数个朝代的捭阖纷争及民族生息的地理环境,梳理出一个太平山的历史轮廓。
太平山在北宋时期是辽国的管辖范围。土著居民有女真族的尼庬古部、纥石烈部、蒲察部、徒单部,他们以打猎为生,居无定址。史书记载当时的环境:土地荒芜,蓬蒿遍野,古树参天,荆棘遍地,虎啸狼嚎、狐叫鹿鸣,野猪随时出没。
太平山的南边有搜涉沟(公家沟村)河,流经太平沟(胜平村)、康家井(兰阳村)折向漂河(巴彦县);北边有濠河(兰西县泥河),流经沈大勇井(大用乡)注入大荒沟,流入活剌浑水(呼兰河:或叫胡剌温水胡伦水)。
辽国属下有个生女真族完颜部落,居住在海古水(阿什河支流)纳葛里村(阿城辽甸镇海沟村)。第七代酋长叫劾里钵,此人心怀大度,雄心远大,各部落都听他调遣,推举为联盟长,辽国授予为节度使。其中,温都部(居木兰县、兰西县)酋长腊醅,纥石烈部(居呼兰区、兰西县泥河)酋长麻产,不服从劾里钵的管理,并有反叛行为,劾里钵决定出兵征伐这两个部落。
公元年,劾里钵率领众将士出征,于暮稜水(巴彦与木兰交界大穆伦荅河)擒住腊醅,麻产率残部逃脱。劾里钵命令弟弟颇剌淑、次子完颜阿骨打领兵追杀麻产。
完颜阿骨打带兵渡过混同江(松花江),一路向北,距离珠尔格伊(呼兰石人镇)20里处安营扎寨,这个地方就是太平山。从阿骨打在此扎营开始,太平山形成了南北通衢的大道。
完颜阿骨打在太平山的中心高阜囤积粮草,周围派出八支队伍,分别于八个方向驻守警戒,保卫粮草,这就形成了太平山最初的八卦街。
完颜阿骨打所带领的部队经过休整,得知麻产:据直屋铠水(巴彦县哲克特依河),缮完营堡,招纳亡命,杜绝往来者。于是,阿骨打率领队伍向东追击。麻产看见追兵来到,转向西北老家大泽(兰西县长江乡泥河)方向逃跑。阿骨打遂领兵向太平山北部追击,于大泽打败纥石烈部众,并亲自将藏于芦苇荡里的酋长麻产活捉。
公元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国都设在上京会宁府(阿城区白城子),*队发展到十几万人与大辽国抗衡。他把*队编成猛安、谋克制:三百户为一谋克,称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为千夫长。
大定二十四年,金世宗调速频(绥芬河)路与胡里改(依兰)路二猛安、二十四谋克,安置于帅水(巴彦少陵河)、胡剌温水(呼兰河)一带屯驻。在太平山北边建一座屠城(石人镇城子村),又建一座珠尔格伊城;在濠河(泥河)建一座谋克城(兰西长江乡双城子村);于搜涉沟河西建一座穆尔昆城等。这些城池所需要的大批粮草,长年囤积在太平山,并派出*队围绕太平山挖一圈壕沟,由八支队伍驻守保卫。因为,太平山20里地之内全是平原,没有沟壑、沼泽,一年四季风调雨顺,正是*队屯粮的首选之地。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生女真兀狄哈部(依兰县)酋长西阳哈叛乱,明朝从呼伦贝尔派兵征缴,北路部队行进到太平山进行休整,然后,继续向东出发征讨叛逆。
太平山虽然人烟稀少,地处一隅,然而,时代前进的步伐并没有把他拉下。后金时代,努尔哈赤统一扈伦四部,叶赫部居住于现在的四平以北及呼兰,直到努尔哈赤的老家三姓(依兰县)一带。努尔哈赤的*队多次经过和屯驻太平山,收复叶赫部,因为太平山也是叶赫人经常打猎居住的地方。
清朝初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东北乃“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之地”,不许汉人踏入,并挖壕沟插柳条,称为插柳结绳(柳条边*策),对东北实行封禁。直到咸丰十年()皇帝才下诏解禁。也就是从这时期开始,太平山开始有了长期定居的百姓
东北的珍贵特产有人参、东珠、*金等。东珠、人参产在现在的木兰县和巴彦县,*金产于陶温水(汤原县)。
关内的人们土地贫瘠,生活艰难,听说关外土地肥沃,又有珠宝、人参、*金,所以,大量山东、河北、安徽贫民用木棒挑着行李,担着担子涌向关外。
山海关有清兵把守,没有官府发的参票出不去关,人们天不亮就等在关门口,关门打开一起拥向关外,守兵也无可奈何。这些人虽然跑到了关外,但是,官府设置了许多的卡伦(关卡),抓住没有参票的人就关进大牢。一部分没有被官府抓住的人跑进长白山挖参、种地;还有一部分人跑到黑龙江,到硕罗河(巴彦少陵河),暮稜河(木兰县大木伦荅河)、蒲芦买水(木兰县布雅密河)、通肯河(海伦县)、混同江采珍珠,或者到东山里的蒙古尔山(木兰县)、黑山(巴彦县)挖人参(人们称大青山、黑山为东山里)。凡是到东山里挖参、采珠的人都在太平山打尖、住宿。时间长了,人们把这里作为中转站,慢慢地就有了商铺、榷场(市场),形成了自然村落。
太平山没有山,因为四季分明,很少有自然灾害的困扰,经常来往的人和常住的人,认为这里太平无事,就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叫太平山。
古时候道路很少,到处都是森林、榛柴棵、烂泥塘。金国时期,为了行*打仗保卫边疆,在混同江北开了一条路,经由呼兰、巴彦、铁力、南岔到大丰林业局;南边也开了一条路,由阿城、宾县、依兰、汤原到同江,再到库页岛(俄罗斯境内),其他地方无路可走。所以,部队从北部路出征,必须路过太平山。金国、辽国、元朝、明朝一直到后金、清朝都走这条路。这样,太平山的战略地位也就提高了,来往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个太平山。
康熙二十四年(),为了防止沙俄入侵,朝廷命宁古塔将*在呼兰河流域设立驿站,站丁开发土地自给,太平山也有人开始在周边垦荒种地。
雍正六年(),太平山及周边垦荒种地的人越来越多。朝廷为了便于管理,于阿勒楚喀(阿城)设立副都统管理呼兰、巴彦、木兰、兰西、北团林子{绥化}。太平山这个地名正式出现在清朝的将*衙门档案里。
公元一七三四年十二月(雍正十二年),朝廷批准设立呼兰城。一七三七年,既乾隆二年,朝廷决定在呼兰设立40座官庄,每庄10丁(户),设屯官一名,命盛京(沈阳)将*在八旗开户人内选能种地田丁名,携带家口前往开垦。每丁拨地60亩,牛一头,配给牛具、粮食、籽种、碾子一盘、井一口,费用皆由官府出,四年不交课税。
这时的太平山归呼兰城同知管理,呼兰城同知决定在太平山北边四公里处建立官庄。调拨来的10户庄丁里有一个人姓康,是清朝元勋索额图的后人,正*旗,姓赫舍里氏,汉姓姓康。呼兰城同知申报朝廷决定让他当屯官。官府在康屯官家的院里打了一口水井,屯丁们就管这口井叫康家井,朝廷也正式命名这个官屯叫康家井。
光绪三年(),官府又在康家井设立文报局,为官府传递公文,运送物资。文报局是清廷与地方衙门联系的重要传递机构。
年,呼兰府将所属村屯划区管理,太平山划为河东二区一段,康家井划为河东二区三段。太平山治安由一段巡警管理,治所在大赵井村,康家井治安由三段巡警管理,治所在漂河西岸李六窝堡村。这时期的太平山更加繁盛,先后出现了大车店(孟家店)、碾坊、油坊、烧锅、扎彩铺、棺材铺、牛马市、皮铺、药铺、商铺、成衣铺、旅店、饭馆、妓院、说书馆等。榷场也越来越繁华,二十里地之内的村屯百姓,都到太平山来进行贸易。
时间延续到了中华民国的一九二五年,黑龙江地方*府决定修建呼海铁路,从马家船口(松浦)修到海伦。全长公里,19个站点,每30公里设一个车站。呼海铁路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出资,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建筑的第一条铁路。年9月开始铺设马家船口到呼兰的路轨,年7月11日马家船口到呼兰试通车。
一九二六年六月的一天,人们突然发现,太平山东面正在建设的铁路路基上,竖起了一块醒目的站牌,上面写着“康金井”三个大字。从这天开始,人们逐渐淡忘了太平山这个地名。
康金井这个新名字,由于呼海铁路年的全线通车,所以,越叫越响。从此,太平山这个叫了二百年的名字被康金井所取代。
官庄康家井也没有被人们遗忘,直到现在,大家还称呼其为老康家井,一九四五年,改成为兰阳村。
今天的康金井阳光和煦,八卦街绿树成荫,高楼栉比,古榆苍劲,平原沃野,风调雨顺,春种秋收,年年丰硕。八条土路已经完全变成了水泥路面,传媒、通讯设施先进,哈伊、哈绥高速路贯通南北,滨北铁路客运、货运齐备。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盛世的幸福。
我收住彭拜的思潮,望望窗外,蓝天高远,浮云悠闲,心又随着浮云徜徉于古镇的八卦街。枕边的《江南古镇》,在静静的聆听着我所叙述的北方古镇的厮杀声音。
剥开九百年前太平山尘封的历史,才看到他是怎样承载着北方民族的兴衰与融合,他验证了太平山、康家井、康金井地区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古镇康金井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这篇文章里所叙述的历史仅仅是个梗概,还有许多的奇闻异事、民间传说有待我们慢慢讲来,历史这块强力的磁铁吸引我们发掘更多的故事让大家分享。太平山——康家井——康金井!历史铭记你们的变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