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你家的情况都在我心里。今春儿村里帮扶你的25只鸡,病死3只,走丢2只,还剩20只了吧?别担心,到时候村里帮你卖,您老把心放肚里吧!”
7月13日下午,肇源县新站镇巴彦蒙古族村,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包力国,安慰着帮扶贫困户、67岁的孤寡老人包香芹。
“养鸡种菜,房子改造,这些年村上可没少帮我呀。赶上这好时候,我这心里可知足了。感谢村里,感谢*啊,我老太太这是真心话……”
包香芹笑容满面,非要给大家伙儿唱一首《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大家拍巴掌打节拍,伴随着熟悉的旋律,一轮合唱回荡在簇新的农家院儿……歌声飞到高高的马拉沁召(蒙古语,意为牧人岗子),站在山顶望下去,绿树如烟环抱巴彦村,排排砖瓦屋舍,一派崭新乡村景象。
歌声飞到粼粼的查干诺尔(蒙古语,意为白水湖),老龙口水波荡漾,现代农业开发区亩水稻和玉米满眼翠绿,丰收在望。
歌声飞到乡村院落,统一的通透农家院栅栏溢出盎然绿意,农忙之余村民围坐茶桌旁,畅谈古今往事。
歌声飞到悠悠的岁月深处,数十年往事浮现眼前。旧社会,这里的人们穷得几乎穿不上完整的裤子。
解放初,情况虽然有了不小的改善,但大家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肇源县民委调查数据显示,仅在到年的这五年,这个村人均收入只有区区38元,户均欠款竟达元!“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巴彦村成了货真价实的“三靠”村。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年人均收入达元,比上一年整整增长了11倍!全村40%的住户柴足粮丰,穿戴富裕,户户用上了收音机。
歌声回到今天欣欣向荣的巴彦。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三驾马车”领跑,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年村民人均收入已经实现一万多元。
去年的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巴彦村正是这么做的。村*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放开眼光创新规划,放开手脚实践实干,励精图治实现乡村振兴。
组织振兴,以*建工作组织引领。加强*员干部队伍建设,全村人,其中*员28名,“*委想在先,*员干在前”,大大提升了干事创业能力。
产业振兴,多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土地确权增收,稳定村民收入基础。实施蒙古族村寨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村容村貌;规划建设老龙口湿地公园;进一步发展养殖业;大力推进旱田改水田,增加土地产出效益。
生态振兴,生态绿化坚持不懈。村内持续实行大规模环境整治,整村推进厕所革命,今年春季栽种树木多棵,给村民提供各类果树苗美化庭院。
文化振兴,注重乡村文化事业。建成村民图书馆;组建蒙古族安代舞队、民族歌舞团;寒暑假组织小学生参加“爱家乡、爱龙江、爱祖国、爱共产*”讲座。
人才振兴,多方引进人才。经包力国劝导,本村大学生包站忠回到家乡工作,在村里担任会计;还请来县民委退休干部白万胜等五人,组成顾问团为巴彦村发展献计献策。
振兴乡村,还体现在想方设法精准扶贫。采取扶持园子菜种植、鸡鸭鹅庭院养殖,垫付危房改造资金和产业扶贫等帮扶方式,如今巴彦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都能超过元。
干部能干,村民肯干。从原来的缺吃缺穿前途渺渺,到现在的宜农宜居希望满满,巴彦魅力与日俱增。今年5月,在外县工作的一位巴彦村人途经这里,忍不住在故乡流连一天:“真带劲儿啊,我得好好看看咱们的新巴彦!”
同样是这一片青山绿水,过去是穷山臭水,现在是金山银水。
*策一新,面貌更新;思路一变,天高地阔。
巴彦,蒙古语就是富裕的意思。以巴彦村为代表的大庆乡村,正以昂扬姿态迈进新时代。去年,大庆市乡村振兴工作已经走在全省前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今年要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推进产业、就业、金融、健康等综合扶贫措施,确保贫困村全部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