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丨科技日报记者张盖伦
编辑丨刘莉
作为“小快灵”立法的成功实践,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8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部法律,切口虽小,但意义重大。
“保护好黑土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主任岳仲明强调说,制定黑土地保护法,将黑土地保护制度上升为法律制度,是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对于强化黑土地保护和治理修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哈尔滨市宾县黑土耕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是我国首次对黑土地保护立法。我国黑土地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一,保护好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就是保护中国人的饭碗。
有法可依的同时,黑土地保护还要有章可循。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此前在分组审议中指出,保护黑土地,也要注意科学研究。怎么做到科学、有效保护,不是一部法律能够解决的,需要符合实际的科学有效的手段。“不能空喊口号,简单从事。”
1
形成1厘米约需年,珍稀的黑土地到底是什么
黑土地,是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地,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
理想中的黑土,“黑得发亮”“油汪汪的”。黑,说明它有机质含量特别是碳含量高。它呈粒状或者团粒状。如果你攥一把黑土,能感觉到松软;手掌摊开,土会自然展开,不会成为一个死疙瘩。
黑土层示意图。李保国供图
黑土是地球上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土壤学原理上讲,黑土在温带草原或草甸植被下才能发育。黑土中有丰富的腐殖质,腐殖质来自微生物对植物残体的降解或再合成。
形成1厘米黑土层,需要年左右的时间。这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时间的礼物。
黑土区占全球陆地面积不到7%,且主要分布在四处:中高纬度的北美洲中南部地区、俄罗斯—乌克兰大平原区、中国东北地区及南美洲潘帕斯草原区。
我国东北黑土区涉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部分地区,根据中国科学院年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我国东北黑土地总面积万平方千米,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33万公顷。
受气候条件限制,我国东北地区粮食一年只能种一季,但黑土地的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商品率占到三分之一。
李保国表示,最近几年,我国只有河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安徽这五个粮食调出省区,东北黑土区就占到其中三席。
黑土地,不只是东北的黑土地,更是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压舱石,关系到中国人能否端牢手中的饭碗。
资料图:位于巴彦县松花江乡松花江北岸的黑土地,翻耕过后,黑油油一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国开垦黑土地的历史并不长,大部分黑土区20世纪初还是草原,一些地方仅仅开垦了几十年。
一旦开垦种植,土壤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在其他地区也是如此。只是,黑土地所在区域,生态更为脆弱。这里冬季漫长,春季干燥,大风天多,又有季节性降雨。
我国的黑土地都为漫山漫岗坡地,一旦失去植被,土地裸露,极易跑土跑肥。20世纪90年代前,农民还会习惯性地将农田里残留的秸秆、根茬通通刨出来,用作取暖燃料。这样一来,冬季的农田地表就会裸露。风,会把土卷走。就算有雪覆盖,春季雪融,冻融水和雨水冲水同样会把土冲走。若遇上大量降水,还会形成冲沟,黑土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有限的黑土层,平均下来以每年几毫米到1厘米左右的厚度减少。
谈到黑土地的现状,受访专家频繁讲到这几个词:变薄、变瘦、变硬。
变薄,垦殖前六七十厘米的黑土层,现在普遍在40厘米以内,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只剩下二三十厘米,甚至裸露出了黄色的母质;变瘦,《东北黑土地白皮书()》指出,近60年黑土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部分地区下降了50%,肉眼可见的改变是,黑土地没那么黑了;变硬,黑土的土壤结构变差了,土壤板结,犁底层增厚,孔隙度下降,降一场雨,水渗不下去,甚至在地表形成径流。
薄、瘦、硬的黑土,生产潜力下降了。粮食没有减产,靠的是对土地高强度利用和农业资源的高强度投入。“我们在东北吉林梨树做过实验,如果不做有效的田间管理或化肥投入,粮食最高产量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李保国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斌也算过账——过去黑土地投入1斤化肥可以生产60斤粮食,现在只能生产21斤粮食,未来可能只有14斤粮食。
如果不重视黑土地保护,那天鹅绒一般的黑土层,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被消耗殆尽。粮食安全,届时也将敲响警钟。
2
推广保护性耕作——当好理念遇上土经验
关于黑土地利用,前人已有过教训。
裸露的、结构被破坏的土壤,失去了抵抗干旱和大风天气的能力。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草原地区的一场“黑风暴”震惊世界。风刮了三天,形成了巨大的黑色风暴带,从地面卷走了3亿吨土壤,给美国农业生产乃至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20世纪60年代,苏联新开垦地区同样遭到多次黑风暴袭击。
学界已有共识,不合理的垦殖和耕作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主因。保护性耕作,是促进黑土地土壤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技术,也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根据《东北黑土地白皮书()》,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在美国、加拿大等7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是“秸秆覆盖,少耕免耕”。它能保持土壤水分,防治土壤风蚀水蚀,培育土壤肥力。
春季东北黑土区的沙尘暴。李保国供图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邹文秀是“80后”,在东北农村长大。小时候,她不知道田里的是黑土,只知道土里能产出粮食,喂饱家人。做了土壤研究后她越发明白,土壤是活的。它有生命,会饿、会病,需要吃好、吃饱。为农作物施用的化肥,无法补充土壤中的碳,不能完全满足土壤本身的需求。农民每年从地里收走的那些秸秆、根茬,就是能让土壤“长骨头长肉”的营养。
科研人员提出的“秸秆覆盖”或“秸秆深混还田”,就是要把有机质还给土壤,相当于给土壤“喂食”。
在吉林省梨树县,李保国和科研人员用十余年时间摸索出了一套以“宽窄行种植,秸秆全覆盖少耕免耕”为核心的“梨树模式”。李保国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这是给黑土地盖被子。
秸秆全覆盖免耕5年后,土壤风蚀水蚀降低90%以上,土壤有机质可增加20%左右,在产量保持稳定且有增加的基础上,减少化肥用量20%左右。秸秆覆盖,不再焚烧,还改善了局地的生态环境。
多位专家都告诉记者,现在黑土地保护确实有做得不错的示范点,但开展保护性耕作的面积还太小了。东北黑土区太大,示范点无法代表全部。
张斌分析指出,科研人员有好的理念,但农民也有自己的种地经验和习惯。就拿“秸秆覆盖“来说,把秸秆荒在田里不收,在东北被认为是懒汉行为,要被人嘲笑。而且,秸秆留下了,来年开春了怎么种地,怎么播种施肥?“这需要配套的农机具和相应耕作方法的改变,涉及许多环节。”张斌说。
更何况,它是一场冒险。
“农民最在乎的就是收入。要是用了新的方式粮食减产了,人家怎么能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