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会诊启动 https://m.39.net/pf/bdfyy/xwdt/由酒泉郡沿弱水北行的道路称居延道。居延道是纵贯巴丹吉林沙漠,连接蒙古高原和河西走廊腹心地带的咽喉要道。居延道的大致路线为:由酒泉郡郡治禄福出发,向东北沿呼蚕水穿越巴丹吉林沙漠西部到达古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再向北进入蒙古高原。塞道以北的具体行程见《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甘州张掖郡“删丹县”条记载:“军东北有居延海,又北三百里花门山堡,又东北千里至回鹘牙帐。”汉武帝元封二年(前年),赵破奴西征楼兰、姑师后,纵贯河西走廊的东西路不断西向延伸,但此时汉朝在此地的防御力量还非常薄弱,掌握居延道,防止匈奴从北部进攻河西提上议事日程。汉廷派李陵将兵余骑“过居延视地形”,后又拜李陵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以保证居延道的军事安全。居延道的大规模建设始于五年后的太初三年(前年)李广利二伐大宛前。史籍载:“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筑居延泽”乃指筑弱水两岸的塞障亭隧,止于居延故泽的西端(瓦因托尼)及南端(博罗松治)。关于汉代居延地区的亭障分布图,吴礽骧的《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地图14有详细的考证,展示出居延地区烽燧林立,城障众多的样态。太初三年(前年),朝廷还“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集解》引如淳曰,“或曰置二部都尉”,增置居延都尉(治居延)和肩水都尉(治肩水,今大地湾),加强弱水、居延一线道路疏通和安全保障措施,使交通线彻底变成了汉朝的军事运输线和战略前沿。汉朝只要控制了居延道,击垮浚稽山一带的匈奴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从居延塞向北,可达今蒙古国南杭爱省的哈拉和林。被汉朝人称为浚稽山的地方为匈奴的“龙城”所在地,两地几乎在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上,距匈奴故地最近。一旦拥有居延道,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找到进击匈奴的最佳点位。史书记载了汉廷频繁出兵居延塞的战事,如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天汉四年(前97年)、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和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的寻击战,其战略战术不言自明。另外,由居延向西,隔着北山山脉有一条与河西走廊大体平行的戈壁之路可通天山北麓,故当汉军作战西域时,往往以居延、酒泉的军事力量形成掎角之势,夹击盘踞在蒲类海一带的北匈奴势力。如天汉二年(前99年),路博德与李陵分别出兵居延,配合出兵酒泉的贰师将军的天山之战,就是利用了这一地理优势。由居延向东,横亘着两道塞外长城与居延塞衔接,这是驻守五原的光禄勋徐自为等修筑的,是从今包头市固阳县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到阴山北麓的军事交通线。《汉书》卷94上《匈奴传》载:太初三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而使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屯其旁,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这条交通线把五原、朔方与居延连接起来,纵深扩展了居延道,且从右翼对居延道的安全增加了新的保障,形成另一个攻防体系。在这样一个交通网络中,居延以酒泉为依托,成为一个进退自如、左右出击的重锤,使匈奴随时处于被动境地。天汉四年(前97年),贰师将军路博德、游击将军说、因杅将军分别率兵出朔方、居延、五原、雁门共击匈奴的联合作战实施的就是这一战略构想。正如张维华所说:“汉欲保卫张掖、酒泉之地,并由此以保卫通西域之路,如仅恃其在河西走廊所立之塞(即自令居至酒泉之塞),必感不甚安妥,故于其外边之地,复筑一居延塞。汉西北部之地,有此二边,大体可恃以无恐矣。”当然,若北方铁骑控制此道,就能迅速将兵力推进到酒泉地区,进而与祁连山南北的羌民势力联通,断绝张掖、酒泉与西域的交通。但所幸的是,匈奴在元狩四年(前年)漠北大战后,因实力不济,没有趁汉廷在河西立足未稳之际控制这条重要交通线,失去了重新夺回河西走廊的最佳时机。综上所述,汉代酒泉郡因地处河西走廊的腹心地带,掌控了整个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又因为酒泉郡是多条交通要道的交汇之地,对两汉时期的汉匈战争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汉初的匈奴威胁关中、掌控西域,到汉朝争夺西域、北伐匈奴,都与河西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集中体现在以酒泉郡为中心的四大交通干线上。这些交通干线的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决定了酒泉郡的军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