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疫情,核酸筛查是及时发现病毒感染者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也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巴彦县兴隆镇支援的哈医大一院机动核酸检测医疗队员,每天要面对上万支核酸采集管,在方舱实验室内他们与病毒赛跑,就是为了给及时阻断疫情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4小时搭建移动方舱实验室日检测量突破一万纪录
9月21日,哈尔滨市巴彦县发现新冠确诊病例,接到省卫健委紧急任务后,当晚21时,哈医大一院第一批移动核酸检测医疗队冒雨出发到达巴彦县兴隆镇。短暂休整后就开始了核酸检测实验室的选址工作。
深夜抵达
从凌晨2点开始,仅用四小时建成符合生物安全二级标准的核酸移动方舱实验室并完成设备调试等工作,到接收第一批核酸检测标本,哈医大一院移动核酸检测医疗队员三天睡眠时间还不到10个小时,却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奋战在实验室。
核酸移动方舱实验室搭建完毕
9月26日,哈医大一院移动核酸检测医疗队员在15小时内完成了核酸检测管,突破日检测量一万的纪录,获得了在当地调研指导疫情防控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黑龙江工作组专家的高度认可。
每天单手拧管千余次手指磨出血泡汗水浸透全身
移动核酸检测医疗队员关洁本是一个瘦弱的女孩,但工作起来格外卖力。每天坐在生物安全柜前,单手拧开数千个盖子,戳上千个枪头吸取上千个标本,然后再打掉上千个枪头,虽然操作不算很繁琐,但要保证每个动作精准到位,不出差错,防止交叉污染。一天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她的手指都已经磨出了水泡。
队员们磨出水泡的手
为了尽快完成检测任务,队员们需要长时间“驻扎”在实验室里,不停地进行一拨又一拨的样本检测。队员们说,“我们一进舱最少就是六个小时,不能喝水、上厕所,机器不停,我们也不停。”
密不透风的连身防护服、护目镜、口罩……为避免被病毒感染,检测人员都要“全副武装”。工作时精神高度集中,在温度相对较高的实验室内,不一会儿,头发、衣服就被汗水湿透。检验科的刘志宇晚上8点进舱,一直加样检测到凌晨2点,中间只出来补两次液,整个人几乎是“泡”在汗水里工作6个小时。
出舱后浑身被汗水湿透
记者了解到,截至9月27日14时,哈医大一院已派出39名核酸采集人员支援巴彦县,在当地完成了5轮管的核酸检测。检验人员用专业和汗水,在离病毒最近的战场上,为巴彦县和全省人民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疫情防线。
来源:龙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