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名方中莲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重要小贴士中药大品种联盟联合多家机构于年8月6-8日在四川成都举办“中药产业供应链创新发展研讨会”,以期通过供应链的创新打破产业边界,促进优质资源在产业链间流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带动产业升级。了解会议详细信息及报名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05-15

经典名方中莲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刘晖晖1,陈世彬1,赵佳琛2,王艺涵2,金艳2,张卫3,彭华胜2,蔡秋杰4,李兵5,杨洪*6,张华敏3,詹志来2通讯作者

(1.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6.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莲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据相关研究及文献记载,我国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多处考古遗址已发现莲属植物孢子、花粉、荷叶等化石,经14C测定,最早可追溯至距今千万年前,足以证明莲原产于我国,在长江、*河等水域地区分布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然而,亦有植物学家认为莲原产自印度,在亚洲、大洋洲均有分布,故不排除莲存在异源同种的可能。莲在古代典籍中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年前的先秦时期,《诗经》中记载:“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隰”“泽”等生境记载及“荷华”的部位名称均与当今的莲一致。

莲各部位入药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古人为莲的不同部位命以不同的名称,并区分其功效,延续至今,莲仍为常见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收载了藕节、荷叶、莲子、莲子心、莲房、莲须等不同药材,分别对应莲这一植物的根状茎、叶、种子、胚、花托、雄蕊几个部位,并具有不同的临床功效。除此外,荷梗(叶柄或花柄)、荷叶蒂(叶基)、莲花(花)、莲衣(种皮)等亦可入药用。在《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以下简称《目录》)中,包含莲子药材的方剂有1首(清心莲子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文中药材名称为石莲肉,且标注为去心。包含荷叶药材的方剂1首(二冬汤),出自《医学心悟》。现代对这些经典名方进行开发,需要明确方中所含药材的基原、产区、采收加工炮制等关键信息。基原方面并无争议,莲子及荷叶的古今药用基原相同,均为莲科植物莲Nelumbonucifera,而莲子在古代文献中常被记载为石莲子,相关考证研究认为,石莲子为莲不去皮的干燥成熟果实。又有一种豆科植物喙荚云实Caesalpiniaminax的种子与石莲子性状相似,名为苦石莲,别名亦为石莲子,因同名异物而较易混淆。除基原外,莲各部位分化入药的历史沿革、加工炮制方式、道地产区等方面研究尚缺,而这些关键信息是经典名方现代开发的依据,且需在申报资料中提交。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书典籍,对莲各部位入药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明确为经典名方中石莲子及荷叶的基原、道地产区、采收加工炮制等关键信息,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

1名称考证

莲的各部位均可入药,别名众多,并有通用,较为混乱。辞书《尔雅》在释草篇中记载:“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古人对植物形态学认识较粗浅,对各部位的名称与现代稍有偏差。其所谓茎者,当为叶梗或花梗,名为茄,《说文解字》曰,“芙渠茎。”《说文解字注》:“谓华与叶之茎皆名茄也。”蕸即荷叶;蔤为莲的地下茎,《说文解字》曰:“芙蕖本。”《说文解字注》:“郭云:茎下白蒻在泥中者。按蔤之言入水深密也。”菡萏即其花;莲在当时仅指其“实”,推测指带皮的果实,即石莲子;而去皮的种子即称作菂,菂中的莲子心被称作薏。然而《本草图经》中对《尔雅》“其实莲”的解释为“莲,谓房也”,则“实”亦可能指莲房,古人可能认为莲房为果实,实际为花托,亦有可能指包含果实(带壳的莲子)的聚合果(但现代药材莲房为去掉果实的花托)。若莲为莲房,则菂亦可能指未去皮的果实。《尔雅》还提到“其根藕”,当指埋在土中的根状茎,与现代的藕部位相同。藕与蔤均指莲的根状茎,但又有区分。按后代诸多本草如《本草纲目》《本草汇言》等记载:“其芽穿泥成白蒻,即蔤也。长者至丈余,五六月嫩时,没水取之,可作蔬茹,俗呼藕丝菜。”可知藕蔤为幼嫩的根状茎,多带有节与芽。

莲入药使用最早见载于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以藕实茎之名载于上品:“一名水芝丹。”魏晋时期《名医别录》增补:“一名莲。”南北朝《本草经集注》记载:“藕实茎,即今莲子。”这是莲子之名在本草中首次出现。唐代《食疗本草》中载有藕与莲子2条,藕条下记载:“仙家有贮石莲子及干藕经千年者,食之不饥,轻身能飞,至妙。”明确提出了石莲子之名。《绍兴本草》中各部位又有了新的名称:“藕实即莲子也。其茎未出水名银条,其根即藕矣。及实中青薏,并有裹实者。蓬与叶各分主治,其藕破血,莲实补心,荷鼻坚齿,青薏涩精,蓬能洗痔??又花(药)蕊一名金缨草。”

明代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对莲的各部位名称做出了更详尽的释义:“《尔雅》以荷为根名,韩氏以荷为叶名,陆玑以荷为茎名。按茎乃负叶者也。有负荷之义,当从陆说。蔤乃嫩蒻,如竹之行鞭者。节生二茎,一为叶,一为花,尽处乃生藕,为花、叶、根、实之本。显仁藏用,功成不居,可谓退藏于密矣,故谓之蔤。花叶常偶生,不偶不生,故根曰藕。或云藕善耕泥,故字从耦,耦者耕也。茄音加,加于蔤上也。蕸音遐,远于蔤也。菡萏,函合未发之意。芙蓉,敷布容艳之意。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菂者的也,子在房中点点如的也。的乃凡物点注之名。薏犹意也,含苦在内也。古诗云食子心无弃,苦心生意存是矣。”又对莲实做出释名:“藕实,《本经》;菂,《尔雅》;薂(音吸),同上;石莲子,《别录》;水芝,《本经》;泽芝,《古今注》。”除此外尚记载:“藕蔤,释名:藕丝菜。”“莲薏,即莲子中青心也。释名:苦薏。”“莲蕊须,释名:佛座须。”“莲花,释名:芙蓉(《古今注》)芙蕖,同上,水华。”“荷叶,释名:嫩者荷钱(象形);贴水者藕荷(生藕者);出水者芰荷(生花者);蒂名荷鼻。”并区分了石莲子及去壳的莲肉:“至秋房枯子黑,其坚如石,谓之石莲子。八九月收之,斫去黑壳,货之四方,谓之莲肉。”又对不同品系的莲花名称有所记载:“别有合欢,并头者;有夜舒荷,夜布昼卷;睡莲,花夜入水;金莲,花*;碧莲,花碧;绣莲,花如绣,皆是异种,故不述。”

明清时期本草文献基本延续前代,按照粗犷的植物形态学对莲的各部位进行命名区分,如《本草原始》在藕实条下记载:“藕实,俗呼莲肉。莲薏,一名苦薏。莲房,俗呼莲蓬壳。莲蕋须,一名佛座须。荷叶俗呼莲叶。”并记载了“藕”“藕蔤”“藕节”“莲薏”“莲花”“莲房”“莲蕋须”“荷叶蒂”几个不同部位的入药功效。

2基原及入药部位考证

2.1基原及品系考证莲作为现存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之一,被称为活化石,古今基原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早在西周至春秋中叶集成的《诗经》中即有记载:“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隰、泽”与现代莲的生境完全相符。东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藕实茎,味甘,平,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生池泽。”魏晋时期《名医别录》:“藕实茎,寒,无*??八月采。又,藕,主热渴,散血,生肌.久服令人心欢。”文献记载的性味功效、生境、采收期亦与今之莲子、藕相同。

宋代《太平御览》收载了前代诸文献对莲的形态描述:“《毛诗·疏义》曰:芙蕖,茎为荷,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蕖。其实莲,莲青,皮里白子为的,的有青,长三分,如钩,为薏。语曰:苦如薏也。的,五月中生,生啖脆。其秋表皮黑,的成食。实或可磨以为饭,轻身益气,令人强徤??其根为藕,幽州人谓之光,为光如牛角。《古今注》曰: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色有赤、白、红、紫、青、*,红、白二色最多。华大者至百叶??《神农本草注》曰:??所在地泽皆有。生豫章、汝南郡者良。苖髙五六尺,叶团青大如扇,其花赤,名莲荷,子黑,状如羊矢。”这些文献记载中对该原植物各部位的形态描述与今之莲属植物莲N.nucifera完全一致。《古今注》为晋代所著,当时莲已有不同品系,开花有多种颜色,以红、白2色最多,这种情况也与现代相同。《本草图经》中对莲各部位形态的描述仍延续前代文献,并记载了不同部位入药的功效,与现今莲的各部位功效基本一致。结合其附图可见根状茎横生,肥厚,节间膨大;叶圆形,盾状,全缘稍呈波状;叶柄粗壮,圆柱形,外面散生小刺;花梗和叶柄等长或稍长,也散生小刺;花瓣矩圆状椭圆形至倒卵形等性状均与今《中国植物志》中莲属植物莲N.nucifera完全相符,见图1(A)。

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藕实条下记载:“藕实就蓬中干者为石莲子,取其肉,于砂盆中干,擦去浮上赤色。留青心为末,少入龙脑为汤点,宁心志,清神。然亦有粉红千叶、白千叶者皆不实。如此是有四等也。其根惟白莲为佳。今禁中又生碧莲,亦一瑞也。”寇宗奭记载“青心”即莲子心,有宁心志、清神的功效,与今莲子心的功效一致。前文提到晋代文献《古今注》中已记载莲的花有多种颜色,以红白2色最多,又有花瓣繁多者。寇宗奭亦提到当时花有“四等”,除普通红、白花色外,尚有“粉红千叶、白千叶者”,而后2种均“皆不实”,藕的来源仅以白莲之根(根状茎)为佳。可见古代本草学家多以花的不同来区别莲的品系。寇宗奭又记载一种“碧莲”,生于“禁中”。禁中指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可能为珍奇异种,后代本草如《本草纲目》等亦记载碧莲等“皆为异种”。南宋陈衍在其著作《宝庆本草折衷》中则认为各种花色的莲,其藕的功效相同:“莲之开花,其色不一。寇氏惟以白莲之藕为佳者,贵其爽快耳。要之性用,则诸藕同然也。”

明代朱橚《救荒本草》莲藕条下记载:“生水中,其叶名荷,圆径尺余;其花世谓之莲花,色有红、白二种;结实谓之莲房,俗名莲蓬,其莲青皮裹白子为的,即莲子也。的中青心为薏,其的至秋,表皮色黑而沉水;就蓬中干者,谓之石莲。其根谓之藕。”《救荒本草》中对莲的各部位描述与前代文献相似,提出莲有红白2种花色,至秋表皮黑质沉的干燥果实为石莲。其附图明显为今之莲属植物莲N.nucifera。明代《神农本经会通》记载一种石莲伪品:“山东有一种木生石莲,彷彿藕实(石莲子),见图1(B)。但形细长而头光貟,黑色如漆,壳内无心,肉*色似豆瓣,味甚苦寒??若清心莲子饮误用者,不察去心之说,杀人不少。”根据这种植物的形态描述,推测其为豆科植物喙荚云实C.minax,为藤本植物,与文献记载“木生”相近;种子椭圆形,色黑,与莲子相仿,现今入药仍名为“石莲子”。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中藕实条下记载了莲各部位的性状功效等信息,与前代文献的内容基本一致,然在制法中明确提到“剥去黑壳,敲碎,去心用”。《本草品汇精要》藕实条下所附药图为《本草图经》药图之转绘,见图1(C),与现今莲N.nucifera为同一物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莲藕条下细致地描述了莲各部位的性状特征及生长特性:“以莲子种者生迟,藕芽种者最易发。其芽穿泥成白蒻,即蔤也。长者至丈余,五六月嫩时,没水取之,可作蔬茹,俗呼藕丝菜。节生二茎:一为藕荷,其叶贴水,其下旁行生藕也;一为芰荷,其叶出水,其旁茎生花也。其叶清明后生。六七月开花,花有红、白、粉红三色。花心有*须,蕊长寸余,须内即莲也。花褪莲房成菂,菂在房如蜂子在窠之状。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至秋房枯子黑,其坚如石,谓之石莲子。八九月收之,斫去黑壳,货之四方,谓之莲肉。冬月至春掘藕食之,藕白有孔有丝,大者如肱臂,长六七尺,凡五六节。”文字描述结合所附药图可明确看出李时珍所描述的植物为现今之莲N.nucifera,见图1(D)。

北宋寇宗奭提出“其根惟白莲为佳”,李时珍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更详细地描述:“大抵野生及红花者,莲多藕劣;种植及白花者,莲少藕佳也。”“白花藕大而孔扁者,生食味甘,煮食不美;红花及野藕,生食味涩,煮蒸则佳。”又记载了莲的多种品系:“其花白者香,红者艳,千叶者不结实。别有合欢,并头者;有夜舒荷,夜布昼卷;睡莲,花夜入水;金莲,花*;碧莲,花碧;绣莲,花如绣,皆是异种,故不述。”李时珍又提出“今药肆一种石莲子,状如土石而味苦,不知何物也?”仍推测其为喙荚云实C.minax的种子。

明代《本草原始》将藕实与石莲子分而列,藕实条下记载了莲各部位的性味功效,其所附药图与现代植物莲N.nucifera的性状特征完全一致,见图1(E1)。石莲子条下记载:“生水中,其子中肉*白色,心内空,无青芽,嚼之味极苦。壳光黑坚硬如石,故名石莲。别是一种莲子也。石莲肉气味苦寒,无*。主治久痢噤口,炒为末,陈仓米饮调服二钱便思饮食,甚妙??入水必沉,煎盐卤能浮之。”按其描述,生水中,肉*白色符合莲的生长习性及种子的性状,壳光黑坚硬亦符合其成熟果实的性状特征。《本草原始》所附图中的生药呈黑色椭圆形,莲子坚果椭圆形或卵形,果皮革质,坚硬,熟时黑褐色,与之相近,见图1(E2)。但其“心内无青芽,味苦”的描述与莲子特征不符。因此推测此处亦有可能为莲子的混淆品喙荚云实C.minax的种子,其为椭圆形,与莲子相仿,别名亦为石莲子。且按《中国植物志》所载喙荚云实“种子入药,名石莲子,性寒无*,开胃进食,清心介烦,除湿去热,治哕逆不止,淋浊”,其功效亦与《本草原始》所载石莲子功效一致。

明代《本草乘雅半偈》:“红华者,莲优藕劣;白华者,莲劣藕优,故采实宜红,采藕宜白,各取得气之盛者也。”推测当时已根据所用部位偏重不同而栽培不同类别的莲,选育水平进一步提升。《本草乘雅半偈》也记载了“千叶、层台、并头、品字、睡莲”等多种品系的莲,然认为其皆为异种,“华于华,不足于莲与藕也”。采用入药仍需自古应用的红、白少瓣者。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莲藕条下记载:“莲藕《本经》上品。实、薏、蕊、须、花房、叶、鼻,皆入药。”其附图与莲N.nucifera特征一致,见图1(F)。

明清时期本草著作中大多记载了莲子的混淆品,如《本草乘雅半偈》:“今市肆一种石莲子,状如土石,味极苦濇(涩),不知为何物,食之令人肠结。”《本草新编》:“石莲子,树上生者,不可入药。”《顾氏医镜》:“状如榧子者,大苦。产广中树上,不宜入药。”《本经逢原》:“今药肆中乃以一种水实伪充,其子出自粤东,大苦大寒,大伤胃气,医者不察,误投伤残之躯,往往轻者为重,重者致毙。”《得配本草》:“今药肆中石莲,产广东树上,大苦大寒,不堪入药。”清代何谏《生草药性备要》记载一种名为“蚺蛇簕”的药材:“治跌打伤,止痛。其形似大刀豆,周身簕钉。但用要搥烂敷之。一名石莲子。”极有可能为历代石莲子的伪品。按《中国植物志》所载豆科植物喙荚云实C.minax,有刺藤本,俗名南蛇簕,种子别名石莲子,椭圆形,色黑,性寒,产于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其性味、性状、产地等均符合历代文献中所载的石莲子混淆品。现代则将喙荚云实C.minax的种子称为苦石莲,与石莲子区分。

《古今注》《本草衍义》《本草纲目》等历代文献中均提出莲有不同的品系,主要以花的性状区分,而采用入药者为花色红、白,少瓣者(按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又多一种粉红色花,与《中国植物志》中对莲N.nucifera的描述更接近),其余品种“皆为异种”,华而不实,可能仅作观赏用。而红、白两者中,部分医家认为白花者入药更佳,如寇宗奭《本草衍义》提出“其根惟白莲为佳”;《日用本草》记载“藕白莲为佳”。又有部分医家提出新的观点,如兰茂《滇南本草》记载“白莲叶入气,红莲叶入血”;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野生及红花者,莲多藕劣;种植及白花者,莲少藕佳也”;“白花藕大而孔扁者,生食味甘,煮食不美;红花及野藕,生食味涩,煮蒸则佳。”《本草乘雅半偈》则记载:“红华者,莲优藕劣;白华者,莲劣藕优,故采实宜红,采藕宜白。”现代亦有花莲、子莲、藕莲等不同栽培品系的区分。

近代以来诸多学者对莲的原植物进行了基原考订,年伊藤圭介编译《泰西本草名疏》,其中记载莲的拉丁名为“NelumbiumSpeciocum.DC.”,该学名发表于年,现《中国植物志》已将其作为N.nucifera的异名之一处理,N.nucifera发表于年,其后大多采用此名。年《本草图谱》中附有莲的原植物绘图,见图2(A),与现今莲N.nucifera,的形态特征一致(年增订版加入了拉丁名,为N.nucifera),附图可见莲有多种品系。年《新订草木图说》、年《植物名汇》、年《植物学大辞典》年《中国北部之药草》、年《和汉药名汇》、年《中药志》、年《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等中均记载莲正名为N.nucifera。年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中莲肉条下记载:“原名莲实,藕实。处方用名:湘莲肉,湘莲,白莲子,白莲肉,建莲,建莲肉。外国名称:Nelumbonucifera,Gaertn.(拉丁)基本:属睡莲科,其所结之莲蓬中有子,供药用,即莲肉也。”陈存仁主编的另一著作《中国药物标本图影》中附有莲的整体及各部位药材图,见图2(B),与现今各药材性状完全一致。

年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对石莲子及其伪品从基原、性味方面做出明确区分:“历代本草药用的正品石莲子应为莲实。目前市售石莲子有甜、苦二种。甜石莲(莲实)本品别称壳莲子,带皮莲子。原植物为生于水中的多年生草木,其根茎为藕,叶大,圆盾形,叶柄中空而具刺毛。10月当莲子成熟,莲蓬裂开时,割下莲蓬,取出果实晒干,或于修正池塘时捡取落入淤泥中之莲实,洗净晒干即得。”莲附图见图2(C1),谢宗万对其性状描述为:卵圆形,两头略尖,外壳黑色或棕黑色,顶端有圆孔,底部有短果柄。质坚硬,内部种子即莲子,种皮红褐色,子叶两瓣,肥厚,*白色,中心有绿色的莲心。子叶甘甜,莲芯味苦。书中又记载了另一种苦石莲:“南蛇簕Caesalpiniaminax(豆科)本品别称广石莲子,老鸦枕头,喙荚云实,雀不站子,阎王刺果,猫儿核,石莲簕子及青蛇子等。”其附图见图2(C2),结合其文字描述,具有明显的豆科植物特征,为二回羽状复叶,复总状花序,顶生,花5瓣,4瓣为*白色,内具红色斑点,另一瓣较小,为红色。荚果内含种子7粒左右。药材外形为长圆形,中部稍下陷,两端浑圆,顶无小圆孔,时具密环纹或横裂纹,中有以*色小心为胚芽,味极苦辛,并刺舌麻喉,令人欲呕。

2.2入药部位考证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记载莲的各部位入药:“(藕实茎)即今莲子,八月、九月取坚黑者,干捣破之。花及根并入神仙用。今云茎,恐即是根,不尔不应言甘也。宋帝时,太官作羊血?,庖人削藕皮误入血中,遂皆散不凝,医仍用藕治血多效也。”陶弘景记载的坚黑者与近现代文献中所载石莲子的性状完全相符,当时将果实捣破后与壳一起使用,后代莲子药材则去壳使用。唐代《新修本草》《千金要方》所载均引《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前代本草,无新增内容。《药性论》:“藕汁亦单用,味甘,能消瘀血不散。节捣汁,主吐血不止,口鼻并皆治之。”孟诜《食疗本草》中列有莲子及藕2条。莲子条下记载:“莲子寒。右主治五藏不足,伤中气绝,利益十二经脉、廿五络血气??其子房及叶皆破血。又,根停久者即有紫色。叶亦有褐色,多采食之,令人能变黑如瑿。”藕条下记载:“藕寒。右主补中焦,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轻身耐寒,不饥延年。”莲子及藕的性味功效相近,均有养生补益之功效,然而莲子“生喫动气,蒸熟为上”;而藕可生食,有散血之功:“凡产后诸忌,生冷物不食,唯藕不同生类也,为能散血之故。”亦可熟用,有补益下焦之功。

《嘉祐本草》引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的内容:“藕实,莲也??经秋正黑者名石莲,入水必沉,惟煎盐卤能浮之。石莲,山海间经百年不坏,取得食之,令发黑不老。藕,本功外,消食止泄,除烦解酒*,压食,及病后热渴。又云:荷鼻,味苦,平,无*。主安胎,去恶血,留好血,血痢,煮服之。即荷叶蒂也。又叶及房,主血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酒煮服之。又主食野菌*,水煮服之。”其所谓石莲即为莲之老熟果实石莲子,并记载了各部位入药的功效。

《嘉祐本草》中尚收载了五代时期陈士良、日华子等对莲各部位的功效记载:“陈士良云:莲子心,生取为末,以米饮调下三钱,疗血、渴疾。产后渴疾,服之立愈。日华子云:藕,温。止霍乱,开胃消食,除烦止闷,口干渴疾。止怒,令人喜。破产后血闷,生研服亦不妨。产罯金疮并伤折,止暴痛。蒸煮食,大开胃。节,冷。解热*,消瘀血。产后血闷,合地*生研汁,热酒并小便服,并得。又云:莲子,温,并石莲。益气止渴,助心,止痢。治腰痛,治泄精,安心,多食令人喜,又名莲的。莲子心,止霍乱。又云:莲花,暖,无*。镇心,轻身,益色,驻颜。入香甚妙??又云:荷叶,止渴,落胞,杀蕈*,并产后口干,心肺燥,烦闷,入药炙用之。”后代诸本草医书中对莲各部位功效的记载大多相似,多继承前代文献。

宋代《本草图经》中仍对莲的各部位名称做出了详尽描述:“藕实茎,生汝南池泽,今处处有之。生水中,其叶名荷。谨按《尔雅》及陆玑疏谓:??茎下白蒻音若在泥中者;??其根藕,幽州人谓之光旁,至深益大,如人臂;其中的。莲中子,谓青皮白子也。中有青,长二分,为薏,中心苦者是也。凡此数物,今人皆以中药。藕,生食其茎,主霍乱后虚渴烦闷,不能食及解酒食*。花,镇心,益颜色,入香尤佳。荷叶,止渴,杀蕈*。今妇人药多有用荷叶者。叶中蒂,谓之荷鼻,主安胎,去恶血,留好血。实,主益气。其的至秋表皮黑而沈水者,谓之石莲。陆玑云:可磨为豉,如米饭,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医人炒末以止痢,治腰痛。又治哕逆??惟苦薏不可食,能令霍乱。大抵功用主血多效。”明代《滇南本草》荷叶条下中记载:“白莲叶入气,红莲叶入血。性微温,味辛平。其茎中空,于卦为震,升也,阳也。上清头目之风热,止眩晕发晕,清痰泄气,止呕,头闷疼。”记载了荷叶的性味功效,并提出“白莲叶入气,红莲叶入血”的新说法,白、红者当为花色。《滇南本草》所附处方中荷叶药材的处方名亦为“白莲花叶”。

年《中国北部之药草》:“日本以其花供观赏,以其根供食用;中国则各部份均可供药用:其果实称为莲实,用糖渍之,作为补气药;种子之胚芽称为莲薏,可治血渴;花之花丝称为莲芷,为补肾药;花瓣称为莲花;此外叶、花托、以及嫩芽时之地下茎均各就其效用而利用之。东三省北部及朝鲜,因气候寒冷,此植物不能生长;但南方各地池沼中,繁殖甚盛。在汉方药肆中,通常备莲实、莲丝、荷叶,北方药肆颇珍视之。”

综上所述,莲在我国先民的生活中已十分常见,各部位均可入药或食用,与现今莲N.nucifera的基原一致。莲的各部位具有不同的性味功效,古代医家的认识已成熟,与今功效认识及临床应用基本一致。按年版《中国药典》收载,果实成熟后除去果皮为莲子,有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之功;成熟种子中的干燥幼叶及胚根为莲子心,有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涩精止血之功;果实成熟时采取其花托,名为莲房,有化瘀止血之功;夏季花开时采收雄蕊,名莲须,有固肾涩精之功;夏秋时采其叶,为荷叶,有清暑化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之功;其根茎节部为藕节,有收敛止血,化瘀之功。除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药材外,尚有荷梗可清热解暑、通气行暑;荷叶蒂可清暑去湿、和血安胎;莲花可活血止血、去湿消风。

历代本草文献中特别说明了石莲为莲的老熟果实,相较于莲子,石莲成熟程度更高。新鲜嫩莲子果皮为青色,而老熟莲子果皮为黑褐色,符合古代本草文献中对石莲子“坚黑”的描述,不同的成熟程度及性状为区别莲子与石莲子的关键,当采收完全成熟的、果皮坚硬呈黑色的石莲子入药。现代莲子商品有红莲子、白莲子2种,分别对应莲带种皮及除去种皮的种子,而古代用莲子多除去种皮,如《本草衍义》记载“擦去浮上赤色”;《本草纲目》《本草原始》等均记载“以水浸去赤皮”;《本草品汇精要》记载莲子的“色*白”,即为除去种皮后莲肉的颜色。年版《中国药典》收载莲子来源:“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nuciferaGaertn.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莲房,取出果实,除去果皮,干燥。”可见年版《中国药典》中收录的是未除种皮的红莲子,红白莲子的选用问题将在后文加工炮制部分详细讨论。

3道地性考证及品质评价

早期本草如《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等中记载莲“生汝南池泽”,汝南在今河南省中南部。《太平御览》中收载的唐史记载苏州进贡藕:“苏州进藕,其最上者名伤藕,或云荷名,或云叶甘为虫所伤,或云故伤其华,以长其根。”苏州为江苏省苏州市。之后莲的种植区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均可栽培。如《太平御览》:“所在地泽皆有。生豫章、汝南郡者良。”豫章为今江西省一带。《本草图经》《救荒本草》等记载“生汝南池泽,今处处有之”;《本草品汇精要》:“图经曰,生汝南池泽、江南,今处处有之。”《本草纲目》:“莲藕,荆、扬、豫、益诸处湖泽陂池皆有之。”荆州相当于今湖南、湖北二省,扬州为江苏省扬州市,豫州为今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益州相当于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一带。现今莲子主要有福建、湖南、江西三大主产区,分别称为“建莲”“湘莲”“赣莲”,另外有“湖莲”“宣莲”,分别产自江苏及浙江武义,品质亦佳,但产量规模较小。现对“建莲”“湘莲”“赣莲”道地性品质的形成历史进行梳理。

3.1建莲建莲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本草乘雅半偈》:“独建宁老莲,肥大倍尝,色香味最胜。”清代《本草崇原》中首次明确出现“建莲”商品名的记载:“宜于建莲子中拣带壳而黑色者,用之为真。”《伤寒温疫条辨》记载莲子“福建者佳”。早在五代时期,福建建宁金饶山已有白莲池,产出的“西门莲”品质优良,清代开始扩大种植规模,据《建宁县志》记载:“西门外池,一百口,种莲??莲子岁产约千斤,为吾国第一。”可见当时建白莲已负有盛名。近现代以来,西门莲被江西、湖北等其他省份引种,并远销国内外各地。据杨成梓等考证,建莲的“建”出自福建,福建一名为福州与建州的合并,故“建”字取自建州。而建州的历史可追溯于宋代,建州升为建宁府,治所在建安(今建瓯),民国撤建宁府,合并建安、瓯宁为建瓯,并延续至今,故建莲的准确发源地当为今之建瓯,然而建宁、建阳等地均带有“建”字,所产莲子亦冠以“建”名,故认为现代福建所出均称为建莲。民国《增订伪药条辨》亦引用前人观点,提出石莲子药材“宜于建莲子拣带壳色黑者为是”。《药物出产辨》对建莲的记载为:“建莲产福建,观其外质似丑陋,皮色老红,但质味之甘甜居首。”现代《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中则记载“莲子以建莲和广昌莲子最佳。”

3.2湘莲“湘莲”之名在历史文献中最早的见于南朝江淹所著的《莲花赋》:“著缥菱兮出波,揽湘莲兮映渚。”湘莲虽未在本草类文献中体现其道地性,但在早期咏莲诗词中甚为多见,可从侧面反应其负有盛名。如唐代《秋莲赋并序》《岳阳云梦亭看花莲》《秋宿湘江遇雨》等诗中均咏赞了湖南所产之莲。清代湖南多本地方志则明确记载了湘莲可作为贡品,体现了其品质优良。《湘潭县志》记载:“莲有红、白二种,官买者入贡。”“土贡有莲实,产县西杨塘。既而求者众,土人种者,珍以自用。贡馈者买之衡阳清泉,署曰‘湘莲’。”《长沙府志》记载:“莲藕,湘潭、湘乡出产,而湘潭产者佳。”《湖南通志》记载:“湘中莲藕胜于他处,藕粉甲于全楚,岁以充贡。”湘莲因品质优良,岁以充贡,又被称作“贡莲”。叶舟研究后提出,湘莲的栽培历史已有余年,作为贡品也有余年的历史,横跨汉代至清代多个历史时期,由来已久。延续至今,湘莲仍为优质的商品来源。民国《药物出产辨》中记载:“湘莲产湖南湘潭,肉质幼嫩,宫粉红皮色,食谱喜用之。”现代《中国道地药材》记载:“现时莲子以湖南‘湘莲’的产量大,品质优。”

3.3赣莲江西与福建、湖南接壤,莲的栽培历史亦十分悠久,历经余年。江西广昌、石城两地所产的莲子,与建莲、湘莲并称中国三大莲子,广昌被称作“通芯白莲之乡”。明清时期地方志如《建昌府志》《广昌县志》等中均对当地“白莲池”有所记载,南宋县令在白莲池边建造“莲香堂”,使广昌有了“莲乡”之名。民国时期《药物出产辨》:“白莲产江西至山县原色者为最。”广昌白莲的栽培规模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按《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记载:“莲子以建莲和广昌莲子最佳。”

3.4其他地区除三大道地产区外,莲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物出产辨》记载除三大莲子外:“白莲产江西至山县原色者为最。其余浙江省金华府、安徽省均有出。已上名白莲。建莲??湘莲??安南东京产者名东京莲,类似湘莲,但细粒些。岳州洞庭湖所产者名为湖莲,细粒皮瘀红,且味劫湖北省宋河、朱河、江西省都阳、饶州等。暹罗所产者名为暹莲,与湘莲同类,略为大粒。”《药物出产辨》又记载了莲其他部位的道地产区:“(莲须)各省均有出,以广东各属为最好味。安南东京为最多出,由山东运往上海而来者,有真有伪。伪者葵花也,莲须身带扁阔些而软。葵花原来一球,散开像莲须,但条子幼而带硬。若气味则难分也。(藕节)各省各属均有出。广东以南番顺、香山等处多出。(莲蓬)中西各省各属均有。”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节粉出淮安,宝应一带多有之,乃藕节捣澄取粉,晒干,其价较藕粉数倍。”淮安为江苏省地级市,宝应为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中国道地药材》莲条下记载:“莲藕以河南的‘大白莲’为佳??我国南北各省区均有栽培。”《中华本草》记载了莲各部位作为药材商品的产销情况。莲子:“主产于湖南常德、衡阳、华容、沅江、岳阳,湖北江陵、公安、松滋、洪湖,福建建阳、建瓯、建宁、蒲城、龙岩;江苏宝应、镇江,浙江龙游、丽水、江西广昌等地亦产。”石莲子:“主产于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自产自销。”莲子心:“主产于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江苏、浙江等地。”莲花:“产于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自产自销。”莲须、莲房、荷叶、荷叶蒂、藕、藕节:“全国大部分省区均产。自产自销。”荷梗:“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南。多自产自销。”

历代文献中对莲的品质评价记载较少。宋代《本草衍义》:“其根惟白莲为佳。”元代《日用本草》:“藕白莲为佳。”明代《食物本草》:“(藕)白莲者尤佳。”《本草纲目》:“大抵野生及红花者,莲多藕劣;种植及白花者,莲少藕佳也??莲蓬壳陈久者良。”《本草乘雅半偈》:“独建宁老莲,肥大倍尝,色香味最胜。”《本草经疏》:“石莲子乃九月经霜后采,坚黑如石者,破房得之,堕水入泥者良。”清代《药性纂要》:“莲蓬壳陈久者良。”《得配本草》:“(莲蓬壳)陈久者良。”《医林纂要探源》:“(莲子)白者佳。”《本草求真》:“(莲子)然必本于莲实,老于莲房,坠入污泥,经久坚黑如石者方佳。”《调疾饮食辩》:“白花者,莲藕俱佳,结子差少;红花者,子多,藕味少逊。”《随息居饮食谱》:“(藕)以肥白纯甘者良。(莲子)以红花所结肉厚而糯者良。”现代《中华本草》:“(莲子)以个大饱满者为佳。”《种中药现代研究》:“南方各地均产,习惯以湖南所产者品质最佳,称为湘莲子;福建产者品质亦佳,称为建莲子??总之,入药以肉质幼嫩、色白者为优,故处方时常用白莲肉一名。”

总体来说,莲的各部位入药均以产自福建、湖南、江西三大道地产区所产者品质较好。历代本草强调石莲子以“坚黑如石者,破房得之,堕水入泥者良”,其皮坚色黑是成熟较久所致,易脱落掉入水中。故莲子应以老熟、粒大饱满,肉厚质糯者品质为佳;藕以白莲所产者为佳;莲蓬壳以陈久者为佳;其余部位的品质性状鲜见描述。

4采收加工炮制考证

4.1莲子与石莲子

4.1.1采收魏晋《名医别录》记载:“八月采。”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八月、九月取坚黑者,干捣破之。”后代《新修本草》《开宝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品汇精要》等本草著作均转引前代文献内容,认可莲子在秋季阴历八九月的采收期。

4.1.2加工莲子的净制是历来未达成统一的问题,涉及是否去果壳(坚黑外壳)、种皮(红色种皮)、干燥幼叶及胚根(莲子心)。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干捣破之”,表明需捣破坚硬的外壳,但未明确是否将其捣碎后一并入药。唐代《食疗本草》中记载莲子“熟去心”;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处方名为“石莲子”,炮制方法为“去皮微炒”;又有莲实粥方中记载“嫩莲实,半两去皮细切”,推测此时果实未成熟,果壳尚软嫩;《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处方名为“莲子肉”“石莲肉”“石莲子”,炮制方式为“去皮”“去壳”“去心”;《证类本草》中收载前人论述,按“孙真人”言:“莲子不去心食,成霍乱”,该观点被后世诸多医家所认同并延续。如陈嘉谟《本草蒙筌》:“食不去心,恐成卒暴霍乱。”《本草约言》:“食不去心,恐成卒暴霍乱??去壳用。”

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藕实条下对净制的记载较为详细:“就蓬中干者为石莲子,取其肉,于砂盆中干,擦去浮上赤色,留青心为末,少入龙脑为汤点,宁心志,清神。”寇宗奭明确提出擦去“赤色”,即为红色种皮,并且分离“青心”,即莲子心,而将莲子心另外炮制为粉末,用以宁心志清神。寇宗奭对莲子肉及莲子心的净制方式亦为后代众多本草所沿用,如《本草纲目》:“石莲剁去黑壳,谓之莲肉。以水浸去赤皮、青心。”《本草原始》:“八九月采黑色坚(石)实者,剥去黑壳,谓之莲肉。以水浸去赤皮青心。”《本草医旨》:“于沙盆中擦去赤皮,去心。”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色,*白??制,剥去黑壳,敲碎,去心用。”清代《握灵本草》《颐生秘旨》《药性蒙求》等均记载莲子入药须去皮、心。民国《增订伪药条辨》:“用者去黑壳,以水浸去赤膜青心,方可入药。”又有部分医家不完全赞同莲子必须进行去皮、心净制的观点。南宋陈自明所著《妇人大全良方》中,“加味参附汤”方中记载:“石莲肉不以多少,不炒去壳,将肉并心碾为细末,每服一钱。”“石莲散”方中记载“石莲肉,炒”,未提及是否去心,而“皂角散”方中则明确记载“石莲,一合,炒,去心。”

元代吴瑞《日用本草》莲子条下记载:“莲子,莲房内子,干,赤色者。”赤色的性状显然为未去种皮的状态。明代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反对莲子去心:“然妙在薏,设修治去之,失却圣胎种子矣。”《药品化义》石莲肉条下记载为“去壳敲碎用”,莲肉条下记载“用之去皮”,并解释其种皮(药材名莲衣)别有其他功效:“若莲衣色类于血,味涩能敛,诸失血后佐参以补脾阴,使统血归经,妙甚。”莲衣色赤而味涩,故有敛血之效。《药品化义》虽仍赞同莲去皮壳的观点,但其提出的莲衣能收涩敛血的认识也对后代部分医家莲子不去皮的立场有一定佐助作用。清代《本草汇笺》:“然去衣、连衣,用亦稍别。若用以醒脾健胃,益肺厚肠,及止脾泻者,宜去衣。若诸失血后,佐参、苓以补脾阴,使统血归经,则宜连衣。以其色类于赤,而味涩能敛也。”当为取莲衣收涩之功也。又对去心提出质疑:“莲薏清心去热,故治血渴,产后渴诸症。乃云食莲子不去心,令人作呕,则未确也。”《本草述》中亦记载:“附方金锁玉关丸治遗精白浊,心虚不宁??愚按:治兹证,莲肉当留心。”《本草新编》:“世人谓食莲子不宜食心,恐成卒暴霍乱。不知莲子去心用之,全无功效,其妙全在于心,不特止产后消渴也。莲子之心,清心火,又清肾火。二火炎,则心肾不交。二火清,则心肾自合。去莲心,而止用莲肉,徒能养脾胃,而不益心肾矣。”《医林纂要探源》:“连皮及生嚼濇(涩)多。去皮及煮熟甘多。甘入脾,濇敛心,心肾交也,水火之相济也,铅汞之相守也。生于水,成于夏。壳坚黑,肾也。实红赤,心也。味甘气芬入脾,而濇则有以固肾之精,泻肝之过,收心之散,顺肺之藏??去心连皮生嚼最益人??连心壳椎碎,用功乃全。”《重庆堂随笔》:“莲子交心肾,不可去心,然能滞气。”《本草求原》:“补益,去皮;固精健脾,连皮用。”

综上分析,早期医家认为莲子需去皮壳及莲子心,去皮壳可能为提高有效成分煎出率,便于下一步炮制,又认为莲子合心同用易致霍乱。后世医家则对去皮、心的加工方式提出质疑,认为莲子心又清心解烦渴的功效,认为合心使用功用乃全。而莲衣有收涩功用,可敛血涩精,故亦有医家认为莲子入药不当去皮,甚至应当连壳使用,方合大体。近现代以来则明确莲子须去外壳及莲子心,外壳影响有效成分煎出及服用,莲子心有其区别于莲子的独立功效,且味极苦,合莲子入药影响服用。

前文已提到现代市场有红莲子与白莲子2种药材商品,而后者居多。按年版《中国药典》对莲子来源的描述,则为未去种皮的红莲子。考证古代文献后得出莲子是否去皮对其功效有一定的影响,需要结合临床功效辨证用药。《目录》包含的经典名方中,“清心莲子饮”一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性温平,不冷不热,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血气。”《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石莲肉多为“去壳”,而记载莲子“去皮”,前文已得莲子合皮使用有固精健脾的功效,且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莲子的为未去种皮的红莲子,故建议本方中石莲肉按照年版《中国药典》莲子的炮制规定进行加工炮制。

4.1.3炮制莲子的炮制方面,主要为蒸、煮、炒几种方式。唐代《食疗本草》:“生喫动气,蒸熟为上。熟去心,曝干为末,着蜡及蜜等分,为丸服,令人不饥。”莲子需蒸熟使用的观点为后代众多医家沿用,如元代《日用本草》:“生食微动气,蒸食之良。”宋代《太平圣惠方》记载:“石莲子,一分去壳微炒。”“先煮莲实令熟。次以粳米作粥。候熟。入莲实。搅令匀。熟食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石莲肉,炒”。《本草图经》:“医人炒末以止痢,治腰痛。又治哕逆,以实人六枚,炒赤*色,研末,冷熟水半盏,和服,便止。”明代《救荒本草》:“莲子蒸食,或生食亦可。”《本草纲目》:“生食甚佳,入药须蒸熟去心,或晒或焙干用者。亦有每一斤,用豶猪肚一个盛贮,煮熟捣焙用者。”《本草乘雅半偈》:“采得其实,先宜蒸熟,或暴焙干。”清代《药笼小品》:“去心炒。”《调疾饮食辩》:“入丸散药则不宜煮去汁,只去衣蒸熟,去心,焙研用。”方书《温病条辨》中记载莲子“为细末”“炒”;《养生食鉴》记载莲子“去心、皮煮食”;《药性蒙求》《本草撮要》《新编六书》《握灵本草》等均记载莲子“去心皮,蒸熟,焙干。”除入药外,莲子尚可代替饭食,强身健体。如《本草图经》:“陆玑云:可磨为豉,如米饭,轻身益气,令人强健。”《本草发明》:“若搀米煮粥,禁精泄,清心,治腰痛,止痢。磨作饭,令躰肢强徤。”《本草纲目》:“可磨为饭食。”

民国《中国药学大辞典》中对莲子采收加工的记载为:“(莲肉)采实宜红花者,采藕宜白花者??其子于六七月间采嫩者,生食之??老者八九月采取,晒干。”又记载一味“莲子粉粥”,为“莲实粉和米煮成之粥”。现代《中华本草》将莲子与石莲子分开记载,莲子条下:“9~10月间果实成熟时,剪下莲蓬,剥出果实,趁鲜用快刀划开,剥去壳皮,晒干。炮制:1.莲肉取原药材,用清水略浸,浸润,切开去心,干燥。2.炒莲肉取净莲肉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肉仁微*色并又香气时,取出放凉。3.麸炒莲肉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俟冒烟时,加入净莲肉,拌炒至肉仁微*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石莲子条下:“10月间当莲子成熟时,割下莲蓬,取出果实晒干,或于修整池塘时拾取落于淤泥中之莲实,洗净晒干即得。炮制:1.石莲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2.石莲肉取净石莲子,砸开,去壳及心,取净肉。”年版《中国药典》记载莲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莲房,取出果实,除去果皮,干燥。”炮制方式为“略浸,润透,切开,去心,干燥”。故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中用到的“石莲肉”,结合考证结论与现代炮制规定,建议进行去果皮及莲子心的炮制加工。

4.2藕和藕节藕同样为历史悠久的药食同源中药材,主要有蒸食、捣汁、制作藕粉食用几种方式。东晋《肘后备急方》中记载其处方名为“荷根”,加工方式有“捣荷根,酒和,绞饮其汁。”“以荷根二两,研,绞取汁,酒一大盏相和,令匀。”亦有“生藕汁”的记载。除绞汁外,一处记载为“咀”,类似今之切块。唐代《食疗本草》:“(藕)生食则主治霍乱后虚渴烦闷、不能食??蒸食甚补益五藏,实下焦,令肠胃肥厚,益气力。与蜜食相宜,令腹中不生虫。”《药性论》云:“藕汁亦单用,味甘,能消瘀血不散。节捣汁,主吐血不止,口鼻并皆治之。”《千金方》中记载处方名为“荷根”“生荷根”“白荷根”等,加工方式多为“绞汁”,又有“干藕根”,加工方式为:“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如无,取新藕捣汁服之。”《千金翼方》中则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藕粉法”:“取粗藕不限多少,灼然净洗,截断浸三宿,数换水。看灼然净讫,漉出,碓中碎捣,绞取汁,重捣,绞取浓汁尽为限。即以密布滤粗恶物,澄去清水。如稠难澄,以水搅之,然后澄,看水清即泻去。一如造米粉法。”《日华子本草》:“(藕)破产后血闷,生研服亦不妨。捣罯金疮并伤折,止暴痛。蒸煮食,大开胃。节,冷。解热*,消瘀血。产后血闷,合地*生研汁,热酒并小便服,并得。”

后代本草方书等文献中对藕及藕节加工炮制及功效的记载基本为前代文献内容的转引,几无发明之处。如元代吴瑞《日用本草》:“节及皮能散血。蒸食之,补五脏,实下焦??同蜜食,令人腹脏肥,不生虫,解酒*??散血,止产后渴疾及吐血、衂血不止,生捣汁饮之。”明代《本草原始》:“(藕)捣汁服,止闷除烦开胃,治霍乱,破产后血闷,捣膏,罯金疮并折伤,止暴痛。蒸煮食之,大能开胃??同蜜食,令人腹脏肥,不生诸虫,亦可休粮。汁解射罔*、蟹*。捣浸澄粉服食,轻身益年。(藕节)捣汁饮,主吐血不止,及口鼻出血。消瘀血,解热*,产后血闷,和地*研汁,入热酒、小便饮。”《食物本草》《本草医旨》《本草汇笺》等内容均基本相同。除常见的几种炮制方式外,少数文献如《严氏济生方》载有“藕节灰”,《万氏女科》记载藕节“烧成灰,存性”,延续至今形成“藕节炭”的炮制规格。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详细记载了藕粉的加工炮制方式:“藕粉、节粉、八仙藕粉冬日掘取老藕,捣汁澄粉干之,以刀削片,洁白如鹤羽,入食品,先以冷水少许和匀调,次以滚水冲入,即凝结如胶,色如红玉可爱,加白糖霜掺食,大能和营卫生津。《纲目》藕下止载澄粉作食,轻身延年,而不知其功用更专益血止血也。凡一切症,皆不忌可服。《养余月令》有澄藕粉法:取粗藕不限多少,洗净截断??然后澄去清水,下即好粉,晒干收贮,和糯粉、白糖蒸食之,或以白糖开水冲服俱可。菱粉、芡粉俱用此法。”

民国《中国药学大辞典》藕条下记载:“冬春间采之。凡采得洗净泥土用。”现代《中华本草》藕条下记载:“秋冬及春初采挖,多鲜用。炮制:捣取汁用。”藕节条下记载:“秋冬或春初挖取根茎(藕),洗净泥土,切下节部,除去须根,晒干。炮制:1.藕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剪去藕头和须根,洗净,干燥。2.藕节炭取净藕节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现呈焦黑色,内部呈*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中国道地药材》:“秋冬之际采花托(莲蓬)、果实(石莲子)、种子(莲子)、胚(莲心),晒干备用;藕和藕节也于秋、冬季挖出,生用或晒干备用。”比起药食同源的藕,藕节作为药材的特性更加明显,有止血之功效,并被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秋冬二季采挖根茎(藕),切取节部,洗净,晒干,除去须根。炮制:1.藕节除去杂质,洗净,干燥。2.藕节炭取净藕节,照炒炭法(通则)炒至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内部*褐色或棕褐色。”

4.3莲子心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留青心为末,少入龙脑为汤点,宁心志,清神。”《证类本草》中收载了前代医药学家的观点:“陈士良云,莲子心,生取为末,以米饮调下三钱,疗血、渴疾。产后渴疾,服之立愈。”明清时期本草文献多沿用其内容。如《本草蒙筌》《本草发明》等记载:“取心生研,亦止产后渴消。”《食物本草》《本草医旨》《本草述》等记载:“血渴,产后渴,生研末,米饮服二钱,立愈。”又有《医林集要》中记载“小便遗精:莲子心一撮,为末,入辰砂一分。每服一钱,白汤下,日二。”被《本草医旨》《本草述》《本草汇》《本草求原》等本草文献所转引。现代《中华本草》记载莲子心的制法:“将莲子剥开,取出绿色胚(莲心),晒干。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4.4荷叶、荷叶蒂(荷鼻)五代《日华子本草》记载荷叶“入药炙用之”。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荷叶取用“七月七日者”,“治扑打坠损,恶血攻心,闷乱疼痛。以火干荷叶五斤,烧令烟尽,细研。”《证类本草》中收集了前代多本方书文献对荷叶炮制方式的记载:“《经验后方》:主吐血咯血。以荷叶焙干为末,米汤下二钱匕??《救急方》:治产后血不尽,疼闷心痛。荷叶熬令香,为末,煎水下方寸匕。《集验方》:治漆疮。取莲叶干者一斤,水一斗,煮取五升,洗疮上,日再,差。”《宝庆本草折衷》:“荷叶。止渴,落胞,杀蕈*,并吐血咯血。焙干为末,米汤下贰钱匕。又治产后血不尽,疼闷心痛。熬为末,煎水下方寸匕。又治漆疮,取叶干者,水煮洗。附:荷鼻。荷叶中心蒂也??并煮服。”《妇人大全良方》中记载荷叶有“用荷叶中心蒂者生用”“荷叶,枯”“生荷叶”“荷叶,炙”“干荷叶”“荷叶蒂,炙”等。明代《本草原始》:“荷叶蒂:名荷鼻??治血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酒煮服之。”《食物本草》:“治胞衣不出,荷叶炒为末,沸汤下方寸匕。”《本草述》:“产后胞衣不下,与莲壳而同功。炒香为末,煎汁饮之,或童便服。阳水浮肿血胀,单研米饮调下。”《药性切用》:“荷叶??炒黑崩漏下血。”《本草求原》:“荷叶苦,泻痢,暑渴清热,阳水浮肿,烧存性,米饮下。产后瘀痛,烧灰或炒煎汁,童便调更妙。”《本草衍句》:“荷鼻安胎甚良,逐瘀留新。得厥阴经药,治大便下血,妊妇胎动已见*水者,干荷蒂炙研,糯米汁调服。”综上可见,古代荷叶、荷鼻主要有烧灰、炒、炒黑、焙干、炒后煎煮等炮制方式。

民国《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荷叶:“六七月采。大明曰:荷叶、荷鼻入药并多用。水煎或生捣或炙剉。”现代《中华本草》记载荷梗:“夏秋季采收,去叶及莲蓬,晒干或鲜用。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切3~4cm长段,晒干。”荷叶:“6~7月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叶柄,晒至七八成干,对折成半圆形,晒干,夏季亦用鲜叶,或初生嫩叶(荷钱)。炮制:1.荷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叶柄,快速洗净,稍润,切丝,干燥。2.荷叶炭取净荷叶折叠后平放锅内,留有空隙,上扣一个口径较小的锅,两锅接合处用盐泥封固,上压重物,并贴一白纸条或放大米数粒,用文武火加热,煅至白纸条或大米呈焦*色,停火,待锅凉透后取出。”荷叶蒂:“7~9月采取荷叶,将叶基部连同叶柄周围的部分叶片剪下,晒干或鲜用。炮制:1.荷叶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2.盐荷叶蒂取荷叶蒂放在5%的盐水中浸后取出,再移至微火上烘干。反复浸两次即可。”年版《中国药典》记载荷叶:“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七八成干时,除去叶柄,折成半圆形或折扇形,干燥。炮制:1.荷叶喷水,稍润,切丝,干燥。2.荷叶炭取净荷叶,照煅炭法(通则)煅成炭。”经典名方“二冬汤”的方义为:“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其主治为清肺胃,而非止血,用到的荷叶药材当为生品,可按照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进行炮制。

4.5莲房、莲花、莲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莲蓬去茎”,《妇人大全良方》中记载“莲蓬烧作灰”。《宝庆本草折衷》:“莲房及叶主血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酒煮,服之愈。食野菌*,水煮服之能解。”《本草蒙筌》:“莲房蓬也烧灰,止血甚捷,胎孕推,胎衣下并宜酒煎。生者煎服。”《本草发明》:“莲蓬壳,烧灰止血,推胎下胎衣,并宜酒煎。”《食物本草》:“治产后血崩。莲蓬五个,香附二两,各烧存性,为末。”《本草医旨》:“经血不止:瑞莲散,用陈莲蓬壳,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热酒下。血崩不止:用莲蓬壳、荆芥穗,各烧存性,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产后血崩:莲蓬壳五箇,香附二两,各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日二。漏胎下血:莲房烧研,麪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汤酒任下,日二。小便血淋:莲房烧存性,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半,米饮调下,日二。天泡湿疮:莲蓬壳烧存性,研末,井泥调涂,神效。”《食鉴本草》:“莲房即莲蓬壳,火烧存性为末,调酒服,治下血崩,甚效。”《罗氏会约医镜》:“莲房即莲蓬。烧灰,止血甚捷。生用煎酒,催生下衣。”《本草求原》:“崩下,溺血。皆烧灰用。”《本草纲目易知录》:“莲房莲蓬壳苦,濇,温。入厥阴血分。消瘀散血,与荷叶同功。生者破血消瘀。炒焦则止血。酒煎服,治血胀腹痛及产后胎衣不下。水煎服,解野菌*,止血崩,下血,溺血。陈者良。”可见莲房以烧灰的炮制方式最为常用,延续至今形成莲房炭的炮制规格。

《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莲房:“七八月采之。凡使,以陈久者良。生研用或焙用。”《中华本草》:“果实成熟时,割下莲蓬,除去果实(莲子)及梗,晒干。炮制:1.莲房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2.莲房炭取净莲房碎块,置铁锅内,上面扣一口径较小的锅,锅上贴一白纸条,或放数粒大米,而锅接合处用盐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加热,煅至贴在锅底上的白纸或大米显焦*色为度,停火,待凉透后取出。或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喷淋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年版《中国药典》:“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实,晒干。炮制:莲房炭取净莲房,切碎,照煅炭法(通则)制炭。”

莲花及莲须的炮制记载较少见。《肘后备急方》记载莲花治疗难产,在花瓣上写“人”字吞服:“令易产。莲华一叶,书人字吞之,立产。”《日华子本草》:“(莲花)入香甚妙。”《本草图经》:“(花)入香尤佳。”清代《本经逢原》:“莲花性味与须相类,惟取白花将开者阴干入药。”《本草求原》:“花取白花阴干用,贴疮。萃仙丸用之。解热*,治惊痫,消湿,去风疥疾。”

《本草纲目》:“莲蕊须(释名佛座须),花开时采取,阴干。亦可充果食。”《寿世秘典》《本草医旨》等延续《本草纲目》之内容。《本草求原》:“花蕊浸酒妙。”民国《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莲花:“六七月间采之。阴干用。”莲须:“夏季开花时,晨早采之,采得阴干待用。”现代《中国道地药材》:“夏秋间采花(荷花)、雄蕊(莲须)、叶柄(荷梗)、叶片(荷叶),鲜用或晒干备用。”《中华本草》记载莲花:“6~7月间采收含苞未放的大花蕾或开放的花,阴干。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和花梗,筛去灰屑。”莲须:“夏季花盛开时,采取雄蕊,阴干。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年版《中国药典》仅记载莲须“夏季花开时选晴天采收,盖纸晒干或阴干”。

5总结

经上述考证可得,莲从古至今的基原均为睡莲科莲属植物莲N.nucifera,各部位均可入药,应用历史悠久。莲子初以河南为产区,后逐渐扩展到江南,今全国各地可栽培种植,以福建、湖南、江西为道地主产区。本草记载中莲的栽培历史悠久,品系众多,但以红白二色(或红、白、粉三色)少瓣者取用入药。明代选育技术已成熟,按白者藕大实小,红者藕小实大来栽培不同药材部位所需的品种。明清时期本草中提出有一种味苦的石莲子,后人考证统一认为其是豆科植物喙荚云实C.minax的种子,称为苦石莲,石莲子是其别名。

莲子存在是否去皮壳及去心的加工问题,历代医家存在争议,宋元时期本草中记载莲子需去掉赤色的种皮,亦有医家基于中医理论分析认为莲衣(即红色的种皮)有别于莲肉的功效,如“莲衣色类于血,味涩能敛”。后期医药学家认为莲子去皮与否有不同的功效,如“连皮及生嚼濇(涩)多。去皮及煮熟甘多??味甘气芬入脾,而濇则有以固肾之。”“补益,去皮;固精健脾,连皮用。”《目录》包含的经典名方中,“清心莲子饮”:“药性温平,不冷不热,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血气。”前文已得莲子合皮使用有固精健脾的功效,且《中国药典》中收载的为未去种皮的红莲子,故建议本方中石莲肉按照年版《中国药典》莲子的炮制规定进行加工炮制。历代本草多记载莲子去心,莲子心另有定心安神的功效,且味极苦影响服用,故经典名方中莲子需去心加工。荷叶生用“止渴”,炒黑止血,经典名方“二冬汤”的方义为:“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其主治为清肺胃,而非止血,用到的荷叶药材当为生品,可按照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进行炮制。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05-15。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发布。编辑:曦光。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