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天,给你讲讲巴彦淖尔与黄河的故事 [复制链接]

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千百年来

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

哺育着中华民族

孕育了中华文明

也造就了水土肥沃的河套平原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5公里

占黄河内蒙古段的43.7%

河套灌区

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

是全国三大灌区之一

灌溉土地面积约万亩

是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

黄河“几”字弯头的

巴彦淖尔

因水而生

因水而兴

因水而美

因水而厚重

张蒙/摄

因水而生

水润河套,泽惠大地

有了母亲河的滋润

才有了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美誉

她经过的地方

留下多个大小湖泊

星罗棋布,烟波浩渺

高晓龙/摄

齐鸿雁/摄

她充盈着

近公里的7级灌溉渠道

纵横交错,密如网织

王联柱/摄

王联柱/摄

在她的滋润下

巴彦淖尔

土地肥沃,物产丰盛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寇新焕/摄

是黄河

塑造了巴彦淖尔

宗玉敏/摄

因水而兴

巴彦淖尔

黄河流经全境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少有的水润之城

被誉为“塞上江南”“草原水城”

寇新焕/摄

这里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

河套小麦

被誉为小麦中的“五项全能冠军”

是我国优质面粉生产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

李志轩/摄

张桂林/摄

张桂林/摄

这里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食用向日葵种植基地和集散地

河套向日葵

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

全国向日葵炒货高端产品原料

60%以上采用河套葵花子

齐鸿雁/摄

张蒙/摄

杨志利/摄

这里是全国第二大

番茄原料生产和番茄制品加工基地

我国每出口10桶番茄汁

就有6桶来自这里

王联柱/摄

李志轩/摄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生产基地

为自治区打造国家级“绿色奶罐”贡献了力量

高晓龙/摄

这里是全国地级市中

唯一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加工基地

高晓龙/摄

胡东育/摄

这里有自治区唯一的

国家农高区——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

杨学仁/摄

胡东育/摄

这里有享誉国内外的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天赋河套”

刘越/摄

高晓龙/摄

如今

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自治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又给巴彦淖尔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推进河套灌区现代化改造

增加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供给

协同发展黄河“几”字弯特色旅游业

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

……

一项项规划措施令人振奋

巴彦淖尔的未来值得期待

因水而美

黄河之水季季有景

四季摄魄动魂

而巴彦淖尔

正是一座水生百景的城市

高晓龙/摄

春回

黄河盛满一怀柔情

邢皓/摄

夏归

黄河美如画炫如虹

王联柱/摄

秋至

黄河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李海涛/摄

冬来

黄河冰封似天降银龙

李志轩/摄

流凌的黄河冰雕玉砌

舒缓而下,接地连天

齐鸿雁/摄

“水煮黄河”

一时云雾飘渺宛如仙境

一时锅鼎滚沸热气腾腾

李庆光/摄

李庆光/摄

阳春三月河自开

天鹅走了鸿雁来

罗跃忠/摄

段忆河/摄

每年

一拨又一拨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慕名而来

欣赏这天鹅留恋的碧水清波

鱼翔浅底的大漠平湖

长河落日的壮美风情

冰凌撞击的汹涌澎湃

……

水灵灵的独具河套文化特色的景观

助推了旅游业发展

文旅产业成为巴彦淖尔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齐鸿雁/摄

因水而厚重

千百年来,巴彦淖尔

发展上享黄河之惠

文化上得黄河之魂

张和平/摄

黄河文化

与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

在这里交汇融合

形成了兼容并蓄、独具魅力的河套文化

李海涛/摄

包永利/摄

河套灌区入选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被誉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的遗产”

诺敏·何/摄

包长青/摄

一件件富有生活气息

体现浓郁地方特色的文物

讲述着黄河流过草原的故事

将悠久的历史娓娓道来

龙首釉陶灶

三彩炉

一项项带着远古气息

跨越时空熠熠生辉的历史遗存

镌刻着黄河与阴山遇见的印迹

留住历史记忆的同时

延续着城市文脉

高晓龙/摄

高晓龙/摄

以大河之名,赴安澜之约

务实重干、进而有为的巴彦淖尔人

将继续扛起大河安澜的千年梦想

加快建设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样板区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

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守护好这条悠关城市命脉

悠关群众福祉的生命之河

谱写巴彦淖尔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王联柱/摄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策划:王剑

文字:王月荣

编辑:陈龙校对:贺诗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