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母亲河畔沃土育粮丰哈尔滨新闻网 [复制链接]

1#

通过巴彦县松花江乡提水灌区工程,“母亲河”滋润巴彦万顷良田。

滚滚松江水,悠悠母亲河。在松花江北岸,松嫩平原腹地,母亲河的无私哺育造就了一片沃土——巴彦,古称巴彦苏苏,满语意为“富贵的村庄”,早在清朝时期,这里就有“江省粮仓”之美誉。

近年来,在“藏粮于技”“两头两尾”助力下,巴彦县日益擦亮农业大县、农业强县“金名片”,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记者随“松花江上·百年印记”主题宣传报道活动采访团来到巴彦县,感受母亲河孕育的古城,沃土粮丰。

架起“天上河”成就“稻香国”

“稻花香7号”稻米畅销江浙沪地区。

在巴彦县松花江乡有一条“天上河”,水利提灌工程通过二级泵站将松花江水提升45米高(近15层楼),自流灌溉稻田。打开水龙头,秧苗就能喝上“自来水”。产业结构快速完成调整,10万亩“稻香国”由此诞生,这里种植的“稻花香7号”稻米,畅销江浙沪地区。

刚刚插完秧,王利民走上田埂,扭开水龙头,手臂粗的水管内顿时涌出汩汩江水,很快连片的稻田就如同一方方镜面,倒映出蓝天白云。王利民说,“高标准农田,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不但产量高,管理起来还省劲儿。”

巴彦县松花江乡提水灌区工程是年全省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投资2.4亿元,工程主干渠长11公里、支渠长23公里,年可取水量万立方米。建成后有效改善了灌区沿线生态环境,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天上河”投用将曾经靠天吃饭的旱田,变成高产稳产的水田,推进了10万亩农田“旱改水”。生态有机水稻种植、加工与品牌化营销,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君阳瑞利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农民合作组织,合作社余亩稻田种的全是有机稻“稻花香7号”。稻田养鸭,立体种养殖相结合,一块田两项收益。

为了让巴彦大米品牌效应发挥到极致,年合作社成立黑龙江穰穰满家米业有限公司,先进的加工生产线进村,大米的品质瞬间提档升级,合作社开通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巴彦大米,快速闯出了市场。经过几年摸索创新,巴彦松花江乡的灌区稻作发展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

大项目立县“农头”连“工尾”

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巴彦玉米是巴彦县主要农作物之一,年产量万吨,长期以来农户都以饲料原粮的形式进行销售,附加值低不说,还常在运输、储存环节遭受损耗或降等。近年来,在推进大项目立县和“农头工尾”进程中,巴彦玉米找到了一条本地深加工出路,哈尔滨鸿展生物能源有限公司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竣工后,可就地消化巴彦全县七成以上玉米产量,农民们不再担心卖粮难。

年,哈尔滨鸿展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落户黑龙江巴彦经济开发区——兴隆工业园区、哈尔滨玉米深加工产业基地。项目占地总面积36万平方米,总投资10.6亿元。年4月,项目正式进入投料试生产阶段。在试生产期间,每天消耗玉米吨,产出燃料乙醇吨、DDGS高蛋白饲料吨。6月,进入满负荷生产阶段后,可实现年加工转化玉米万吨,年产燃料乙醇30万吨,年实现产值25亿元,纳税1.2亿元。该项目还为当地提供个以上就业岗位,公司每天进出厂货物量达0余吨,直接拉动当地交通物流、餐饮零售和服务等产业。该项目围绕燃料乙醇项目上下游补链、延链、强链,打造全产业链条,产业链条的每一环都关乎农户的种植收益。

巴彦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伟氡表示,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的落地与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努力招商密不可分,依靠的是巴彦优质玉米资源,母亲河孕育的沃土资源禀赋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黑土育“金豆”留住农业“芯片”

巴彦县红光乡丰裕村地处松花江支流泥河冲击平原腹地,该平原黑土层厚度达1.5米,是“一等一”的沃土。近年来,在省农科院技术支持下,这片土地每年进行机械化深翻作业,秸秆全量粉碎抛撒还田,黑土地“大熊猫”得到精心呵护。

东北农业大学将这里选定为大豆豆种“东农”繁种示范基地,自从承揽种“金豆”重任,丰裕村的日子一天天红火富裕起来。每年不到腊月,全村的大豆都能卖完,还能签下一大笔订单。

丰裕村党总支书记于云波介绍,东北农业大学与村委会签订了“学校+乡村+合作社”合作共建的协议,推行农业三减、绿色种植、秸秆还田、米豆轮作,有效提升了非转基因大豆的品质。去年秋收,大豆亩产量“摸高”到斤。在这里优质豆种资源完成扩繁,“农业芯片”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并不断发展。

随着国家对大豆种植补贴增加,农民种植大豆的热情越来越高,巴彦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递增。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巴彦大豆,竞争力逐渐显现,在深加工领域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原料优势和品牌效应。豆皮、豆干、大豆蛋白粉等产品层出不穷。新设备、新技术的投用更进一步提升了大豆产品市场空间、发展潜力和产业价值,带给农户的则是最实惠的种植效益。

“十三五”期间,巴彦县粮食总产稳定在32亿斤以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6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累计投入资金8.9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1.3万亩,粮食增产1.2亿斤,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家。

“十四五”开局,巴彦县将继续依靠沃土资源,扩大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持续发展优势资源,完成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