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
(文/陈达)黑龙江省依兰县东北三十里巴彦哈达的崇山峻岭中,坐落着我国唯一的内陆江防要塞——清代吉林靖边后路营,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巴彦通抗俄遗址。这座抗俄要塞最早的建设者和守望者,是钦差吴大澂编练的绥字*。
(巴彦通抗俄要塞)
修建绥字*营
时光回溯到光绪六年(年),对东北地区虎视眈眈的强俄,在边疆不断挑起事端,清廷急委钦差大臣吴大澂到吉林督办边务,加强国防力量。七月廿七日,吴钦差来到三姓(黑龙江省依兰县)。盖因三姓地方新招募组建的“绥字*”统领戴宗骞因故数月后方可履新,吴大澂是个具有高度忠君爱国责任心的官员,担心这段“守官空窗期”发生敌情,便自降身份来此署理统领一职。
吴大澂在三姓副都统长麟的引导下,第一次来到白玉江通南对岸的巴彦哈达。此地扼守三江平原和松花江的咽喉孔道,地势平坦、居高临下,遂构成三姓城江防门户的锁钥。
(巴彦通一带地图)
八月仲秋节到来的前二天,吴大澂在现珠山镇双兴二队的位置,亲自选定了适合*队五哨营房的驻扎的地点,江关、山上的四个哨所也很快勘定基址,钦差还监督士兵丈量营房、垒壕的基础,挥舞起铁锹挖下了营区奠基的第一锹黑土。随后,紧张的施工开始,官兵们在这片黑土地上,热火朝天地修筑着我国唯一的内陆江防要塞。
钦差引进的人才
吴大澂所著的《奉使吉林日记》书中,记有八月“二十三日,督饬弁勇挖壕,大风竟日”的文字。这场从早到晚刮了一天的大风,无疑要耽误营垒的建造进度,同时,一场浩大的萧瑟秋风,令“风休”的吴星使有闲暇去思念那位绥字*营垒的真正主人——戴宗骞。
(戴宗骞像)
戴宗骞(-),字孝候,安徽寿州人。初后为生员,复补廪生。以乡试不中,弃文从戎。同治初,谒李鸿章,上《平捻十策》,得李鸿章器重,遂留参戎幕,积勋至知县。年受命率淮*,治理南运河水利,并在津沽兴*屯,辟稻田6万亩,并著《海上屯田志》,以记其事。
戴孝候能够来吉林协助吴大澂办理边务,缘于吴钦差对宗骞的多年了解和信任,他认为宗骞具有垦荒经验且*事才华十分出众,能够助力自己边务事业的发展,是吴大澂专门向李鸿章上奏邀请的结果。
森严壁垒的要塞
九月十六日,吴大澂将*营当中的一切事宜移交刚刚到任的戴宗骞,翌日他离开了三姓……
(炮台)
吴钦差虽回省城,修建巴彦哈达(汉语,富岭)*营堡垒的工程却没停滞,在戴宗骞的指挥协调下,五座雄伟高大的*营很快竣工。兵营外的围墙底宽为一丈六尺,外墙加箭垛高也是一丈六,外墙数尺内掘有护垒壕。
修建炮台是清廷异常关心的一件事,因黑龙江水道没有适合设立炮台之地,三姓的炮台就成为扼守黑龙江、松花江的唯一水路关口。
年,戴宗骞带人在大营东北三里山前台地上,仿照天津大沽口炮台的式样修筑巴彦通炮台一座。该炮台为方形,边长60米,高约六七米,上置5个炮位,装备口径15厘米后膛铜炮各一门。台南侧修有东西两条坡道,设大弹药库房2座、小火药库房4座,兵房10间以及官厅5间,周围筑米土墙。
(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的拦江锁)
在巴彦哈达之地当年还设有护江关。绥字*营北部悬崖下至巴彦通间水道伏设长约米的拦江大铁锁,以迫使来往船只接受检查。拦江铁索平时沉于江底,用时以“绞磨”拉近水面。年6月,在巴彦通发现拦江锁一段,原物已送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
治*严明众志成城
在巴彦哈达清兵大营统率马步五营0人庞大*队的统领戴宗骞,是个治*严明、公正无私、赏罚有度的高级指挥人才。
他在士兵招募、训练和管理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选调去东北的弁勇时,戴宗骞坚持一条异常严格的标准,即是“不准吸食洋烟(鸦片)”。在绥字营中,宗骞认为旗员、旗兵不可用,一概不招募。他对将士管束很严,每日督饬各营苦练洋枪洋炮这些新式近代兵器,使得*士们的战斗素养不断提升,速成了吉林“劲旅”。吴大澂赞叹戴宗骞的*事作为时说:绥字五营,实为他*所效法。
戴宗骞在修筑江防要塞的同时,还开辟了三姓到宁古塔间的驿路,迁徙直、鲁等省流民到姓城,开垦荒地。时塞外灌莽千里,马贼为民患,戴宗骞说:“此乃屯*之蠹也!”遂亲率将士追击剿匪九百里,擒获王林等数匪魁并正法。他还派人对三姓大山内的各处参营、大小窝棚编号清查,令他们连环取保,凡编入名册者给腰牌一面,无腰牌者出入关卡直接捕获。匪情得到控制后,戴宗骞复设采金厂,使得三姓地方商民辐凑,逐渐兴旺起来。
重视人才的戴宗骞,绥字*内辟有人才成长绿色通道。袁大化原系淮*幕僚,随戴宗骞到三姓绥字*效力。袁大化于光绪七年被派往俄地侦察敌情,著有《东游日记》一书留世。袁大化受戴宗骞等人的培养举荐,和自己坚持不懈的自我奋斗,最终累官至*巡抚。
钦差大臣吴大澂在言语当中也充满了对戴宗骞的异常欣赏和敬佩,吴星使说:宗骞“公忠体国,才学识力十倍于鄙人……他日功成名立,知执事(戴宗骞)必为中兴柱石之臣,幸鄙人得附骥尾,如李太白之识郭汾阳,亦可不负此生矣。”
光绪九年(年),中法战争事起,朝廷紧急抽调吉林练*驰援天津。吴大澂奉命调走绥字*步兵二营、骑兵一营,共名官兵,由陆路赴津。第二年,吉林将*希元将巴彦哈达“绥字*营”改称“靖边后路营”。
庚子年,在巴彦哈达的清代靖边后路营,全体官兵同仇敌忾抗俄打*子,共赴国难展开三姓保卫战,成就了三姓近代史上共御外患的英雄壮举,彰显了三姓*民不屈强掳的崇高民族气节……
陈达的原
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