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拼版照片:在哈尔滨市巴彦县,人们比手势加油鼓劲。新华社记者王建威、谢剑飞摄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10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客户端发表题为《平凡人的“征衣”——东北小城战“疫”纪实》的报道。
巴彦,中国东北一座静默的小城,满语意为“美丽富饶”;“德尔塔”,凶险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让多国疫情防控形势再度严峻。当一座小城与一场大疫在中秋之际相遇,不断上升的确诊病例数让哈尔滨市巴彦县成为本轮疫情的“风暴眼”。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一角(9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谢剑飞摄
危急之时,总有人挺身而出。月圆之夜,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县城的街巷间打响。
在巴彦县兴隆镇一处核酸检测点,为居民做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护目镜里起了雾气(9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密室”内外的抗疫夫妻档
9月28日晚,21点24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简单洗漱后,张尚方走进他的“密室”——在一个临街店铺里,找准靠墙的立柜向里一推,有间隐藏的杂物间,里面1米见宽的管道隔板上铺一层褥子,就是一张简易床。
从中秋节那天开始,这里就成了张尚方的“窝”。
9月25日,在哈尔滨市巴彦县一小区,志愿者张尚方比手势鼓劲加油。新华社记者谢剑飞摄
疫情突袭,身为黑龙江省巴彦县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张尚方忙得不可开交。与此同时,医院做内科护士的妻子陈丽丽,也开始白班夜班连轴转。
一场战役,两个战场。他们为了不给老人和孩子增加感染风险,选择把自己安置在这个店铺里主动隔离;而为了保障彼此安全,夫妻二人也“分层睡”:张尚方睡在店铺一楼的“密室”,而陈丽丽则在二楼的沙发上将就。上夜班的时候,医院值班室。
也有温馨的时候。前几天,妻子在视频通话时,跟张尚方唠起自己值班的情况。
“我四天值三个夜班了。”视频里的妻子用一次性叉子挑起长长的几根方便面条,看了一眼屏幕。
“你就在那儿住得了。”张尚方说。
“我也走不了了,还走啥了。”陈丽丽一边低头吃着面一边说。
“我今天把一医院了,现在小区封闭了,挺多这样儿的情况。”张尚方也讲起了自己的工作。
“你组个车队得了,一个人怪累的。”陈丽丽盯着手机屏幕,笑了起来。
一个是日夜调度多名志愿者的协调人,一个是在前线值守的白衣战士。因为疫情自我隔离的两个人,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行走在这条抗疫逆行的路上。
当9月29日凌晨四五点钟的太阳照到“密室”外的房间时,张尚方还没从睡梦中苏醒,但是他这一天的日程早已排满——早上7点,把疫情防控通行证交给志愿者协会刚组建的司机队师傅,然后让他们和县里多个小区的包保单位对接;下午,再跟县里对接在指定区域做消杀的事儿……
9月25日,哈尔滨市巴彦县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在巴彦县一小区内进行消毒。新华社记者谢剑飞摄
旧课桌上的红袖标
夜深沉,秋意寒。9月23日晚上11点,万家灯火已熄灭,在巴彦县老工商局家属楼楼下,大约两三平方米的活动板房里,有一张小床、一张旧课桌、一个板凳,床尾地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零食、水果。
“这是六楼大娘送来的苹果,这是三楼大叔给拿的月饼……不要都不行,推不掉。”家属楼包保单位巴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职工张晓辉一边归置一边说。
当地一些老旧小区没有门房,年疫情期间,政府修建了一批这样的板房,供值守的防疫工作人员在这里吃住,躲风避雪、防寒取暖。
在新一轮疫情期间,这里就是张晓辉的家。
“这栋楼里老人多,那时好多人都不听劝。”张晓辉回想起年初疫情期间,天天都有人扒在楼门口想出去,他们只能一遍一遍劝。
“我们说出小区不安全,不少人都不信我们,觉得没啥大不了的。”张晓辉坐在床上,把身边的被子往里推了推。
他拿起小桌上的保温杯喝水,哈了口气说:“昨天有个大娘,端来一盆自己做的疙瘩汤让我和同事们喝,热乎乎地挺舒服。现在抗疫的经验丰富了,大家防疫的意识有了,我们跟楼里老人们关系处得都不错。”旧课桌上放着一个记录信息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小区居民的需求信息。桌上还放着一个手电和一个有“党员”字样的红袖标。
在巴彦县巴彦镇一小区的卡点,工作人员在帮助封闭小区的居民倒垃圾(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张晓辉的日常忙碌而琐碎:很多老人的儿女不在身边,疫情期间行动又不便,只要老人有需要,他们直接把生活物资扛到楼上;老人不会上网,他们直接用